首页 > 国内新闻 > 文化中国行|2024年,江苏运河沿线考古发现了什么

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流淌了2500年的漫长时光。在大运河的演变过程中,沿线很多遗迹遗址已被埋入地下,有待考古发掘去重新发现,从而丰富并完整大运河的悠久历史。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在这一年中,江苏大运河沿线有哪些重要考古发掘,揭开了多少大运河不为人知的往事呢?

常州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早在1973年,寺墩遗址就已经被发现,1978—1995年陆续开展了五次考古发掘。2016年,寺墩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中,2019年正式重启发掘,工作重点集中于墩体周边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对寺墩遗址的考古发掘,主要发现了崧泽文化的墓葬区、木构遗存和良渚文化的砌石遗迹、建筑基址等。在崧泽文化的墓葬区,考古专家清理了墓葬40座,对木构建筑遗存进行了局部解剖。对于寺墩遗址良渚文化遗迹的考古发掘证明,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圆形土墩的墩体残高11.8米,墩顶曾有大型建筑,墩底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墩体东侧台地上发现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出土有“日月山”等刻符的大口缸残片,是环太湖与海岱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即存在密切联系的例证。

近年来,对寺墩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寺墩遗址在距今5000年前后即已呈现出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逐步走向繁荣的良渚文明,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有力证据。

张家港东山村遗址

东山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东山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东山村遗址于2008—2010年进行过考古发掘,曾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围绕明晰遗址内部布局和确认遗址宏观结构两个方面,再次开展对东山村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共发掘新石器时代大型红烧土堆积4处、墓葬17座、房址1座、灰坑20座、灰沟1条、水井1口、柱洞3个。

东山村遗址揭示出十多座崧泽文化大中型墓葬,其中的M115属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出土随葬品31件,陶器22件,玉器多达9件,是目前发现的崧泽文化等级最高的墓葬。从目前揭示的情况看,东山村遗址的崧泽文化墓地,整体面积在13000平方米以上。新发现的祭祀广场及祭祀坑等相关遗迹是东山村遗址考古中的首次发现,是崧泽文化早期史前礼制萌发和社会复杂化发展的高度表现,为阐释东山村遗址阶层分化、礼制发展和文明加速发展的形态和模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两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早期古国文明的典型遗址。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东山村遗址存在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

兴化草堰港遗址

遗址远景(自西向东)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2022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0000余平方米,被近2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