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编者的话:“印度不是‘新的中国’。”瑞士《新苏黎世报》2024年12月16日发表的文章这样说。前几年,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打压的背景下,炒作印度或越南“将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论调层出不穷,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分析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很难被其他国家替代,于是分析印度或越南很难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文章又迅速增多。有学者表示,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替代中国”论调的背后,存在政治和经济双重意图,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维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推动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2025年的第一天,英国《金融时报》驻孟买记者克里斯等人发表文章,对印度经济是否已失去动力进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特意提到,2023年,世界知名基金管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集团将印度称为“下一个中国”,而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了“印度的十年”,认为印度将迎来由离岸外包、制造业、绿色能源和先进数字基础设施引领的经济繁荣。
近年来,炒作“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西方以及印度媒体和政客不在少数。早在2012年6月22日,同样是《金融时报》发表了该媒体记者惠特利撰写的文章《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在此之前会经历很多痛苦》。《日本时报》2024年8月9日发表印度智库塔克夏希拉研究所分析员库马尔的文章称,印度有能力成为“下一个中国”,并推动全球增长。印度“livemint”新闻网2020年发文,对印度是否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行探讨。文章援引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称,短期内,印度或任何大型经济体都很难与中国“脱钩”,但从长远来看,印度有潜力与中国一较高下。
综合分析多家西方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它们炒作“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中国’”“印度将成为‘新的中国’”或“印度将取代中国”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印度拥有中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类似条件和环境,如人口优势、市场规模和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且印度经济近年来表现不俗。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23年表示,印度的人口数量比中国多,平均年龄比中国小,经济正在强劲增长。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脱钩断链”也是不少西方媒体和政客炒作“印度将取代中国”的一大理由。2018年,时任美国驻印度大使贾斯特曾声称,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印度可以利用这一机遇,通过贸易和投资取代中国,成为美企在印太地区的商业中枢。
除印度外,越南也是一些外媒鼓吹的“中国替代国”之一。如奥地利ORF电视台2022年12月29日称,在高科技制造业方面,越南日益成为西方投资者眼中“中国的替代国”。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22年6月刊登题为《再见中国,你好越南》的文章称,对在亚洲设厂的企业而言,越南似乎是“更好、更便宜的中国”。
对于为什么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热衷于炒作印度、越南将成为“新的中国”“下一个中国”等,德国柏林国际政治学者布兰迪斯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对西方来说,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对手”,因此实施所谓的“去风险”战略,要求企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西方希望用印度来代替中国,但这样的愿望往往过于“理想化”。随着印度经济增长放缓,西方企业投资印度挫折增加,且印度一些地方的官僚机构繁杂,给企业运营带来了不少困难。相反,中国正准备成为未来重要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者,而印度在可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