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互助式家庭化养老助餐模式、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助餐点运营、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助餐服务与监管水平……近年来,江苏多措并举,探索可持续、可推广的养老助餐模式,持续推进养老助餐服务,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两斤西红柿,三斤芹菜……”早晨7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全心村网格员吴雨欣来到镇政府门前领取村里的爱心助餐食材,她认真记录菜品明细,确认无误后,装车送往助餐点。
每周一至周六,吴雨欣都会把食材送到全心村幸福助餐小院负责人徐玉凤手里。“看到村里老人们吃得开心,特别高兴。”吴雨欣说,每天有大概30名老人来助餐小院吃午饭,人数不算多却办得红火。
在江苏,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2089万人,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73万人,老年助餐服务需求很大。为更好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24年4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2024—2026年老年助餐服务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推进老年助餐服务。
场地点位如何选?
助餐小院设在农户家,乡亲吃饭更省心,群众增收有路径
3张桌子,几条板凳,墙上挂着助餐点工作人员名单、规章制度等。洗菜、择根、切菜……徐玉凤正在家中准备助餐点的午餐。自2023年7月起,徐玉凤家成了村里的幸福助餐小院。
助餐点为什么设在徐玉凤家?新丰镇党委书记袁伟介绍,徐玉凤家位于全心村中心位置,老年人来用餐较为方便,一般步行一会儿便可到达。同时,徐玉凤的公公施永康是村里的困难户,她爱人身患重病,全家人靠徐玉凤打零工维持生活。家里成为助餐小院后,镇里每个月会给予房租和工资支持。
“镇里对房屋进行了改造提升,配了烹饪、消毒设备等。每周一到周六为大伙烧一顿午饭,食材、水电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徐玉凤说。
不到上午10点,就陆续有人来到助餐小院,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家常。
70岁的村民黄陈章带着老伴来助餐小院吃午饭,他支付4元,老伴因为身体残疾只需支付2元。“我们老两口中午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吃上热乎饭菜,心里特别暖。”黄陈章说。
幸福助餐小院不仅暖人心,更算好了民生账。
“利用农户家做助餐点,既可以避免新建场地的投入,还可以将房租补贴发放给困难群体,助其增收,一举两得。”大丰区民政局副局长沈辉介绍,选择在农户家中设助餐点也考虑到村民喜欢走亲访友的生活习惯,此外农村地区在养老助餐原材料成本方面有优势,开展互助式家庭化养老助餐模式具有现实基础。
要让幸福助餐小院办得长久,一个可持续、可推广的养老助餐模式尤为关键。“大丰区优先租用环境整洁、交通便利的低收入群众房屋开办助餐点,积极开发‘帮厨岗’等公益性岗位,聘用低收入群众在助餐点帮厨,发展手工经济等致富模式,组织就餐老年人在食堂从事小手工制作,让更多老年人有活干、能增收。”盐城市民政局副局长司爱平说。
目前,大丰区共建成农村“长者食堂”“幸福助餐小院”216个,其中103个选址在低收入群众家中,聘用100多名低收入群众在食堂帮厨,基本实现助餐服务村村覆盖。
收支不平衡如何解?
资金来源不光靠补贴,闲置资源能盘活,市场模式可持续
走进南京市秦淮区郑和公园大门,穿过一片树林,便来到了悦华洪武助餐点,一幢三层的小楼与这里的美景相得益彰。
临近中午,阵阵菜香飘来。酱鸭、椒盐小黄鱼、青菜……老人们按照两荤两素的标准挑选饭菜,随后工作人员进行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