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课间延长五分钟,学生成长大变化
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
——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一刻钟”改革观察
“啪!”发令枪响,刘思晗撒开腿冲了出去。北京市朝阳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思晗,刚和同学约了课间在操场50米赛跑。“8秒04!”刘思晗小脸红扑扑,眼里闪着光。临近期末,天气寒冷,在活力满满的15分钟课间,孩子们身心得到放松。
让孩子动起来,把课间还给孩子。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对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安排做出调整,原则上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5分钟的“微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又带来哪些思考?记者近日展开了实地探访。
加法与减法
课间不是可有可无
“吃象,将!”课间,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四年级(7)班的教室里,张涵奕和同学们乐在“棋”中。游戏的课间、欢乐的校园,是许多人的儿时回忆。“课间多了5分钟,虽说不长,但大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课间不是可有可无,应该认真对待。”奋斗小学老师张红云说。
15分钟,有多少种“打开方式”?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中心小学请来中式面点师,带着学生做花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学校把音乐带到课间,让学生体验“音乐冥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添置人工智能设备,学生自主“打卡”就可以计数跳绳、人机对弈……时间的“加法”,带来压力的“减法”,也带来校园生活的“乘法”。
“重视课间,说到底是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冬梅说,重视不是要把课间塞得满满当当,而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自由地去探索、玩耍。
老师与学生
从“管理导向”到“育人导向”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圆恩寺校区位于一条胡同里,空间略显局促。学校发布了“课间活动征集令”,把课间15分钟交给学生自己设计和策划。“编花篮3个人就能玩,不占地方”“可以观察、养护池塘边的植物”“华容道、九连环”……学生们纷纷为课间活动支招。
让学生成为课间资源的发掘者、规划者和组织者,也推动教学理念从“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变。
上午9时许,北京市第八中学初中部的操场上,初二学生谭学韬正和同学们一起做自编操。学生创编,体育组老师把关。“一套操做下来,孩子们得到了锻炼,也感受到了快乐。”该校初中部体育教研组组长闫永刚说。
师生共创自编操、师生课间成“球友”、师生同订课间公约……从课间“玩什么”,到课间“怎么安全健康地玩”,越来越多老师从管理者走向陪伴者、参与者,把课间打造成学生的成长空间。
“课间育人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成长内驱力,让学生在‘我的课间我做主’中全面发展。”黑芝麻胡同小学德育副校长康昕说。
伴随着“课间一刻钟”政策的落地,北京市教委还组织开展了“课间一刻钟”专题培训市级示范性培训。“‘课间一刻钟’是一个小切口,我们要用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周凯表示。
课堂与课间
充分尊重课间的时长和价值
萱草、黄芩……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一片“百草园”让人眼前一亮。“中医药蕴含着中华文化之美,我们不仅组织学生利用课间种、护、采草药,还在课堂进行研究、炮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老师李思恒说。
课堂是育人主阵地,课间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育人场域?在北京市昌平区硕博学校,一片小菜园生机勃勃,成为美术课、语文课的教学现场。在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科技分校,学生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