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起,《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实施首日,上午10时许,广州交警部门上路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
广州电动车新规实施首日,交警部门现场查处违法行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林嘉琪 摄)
“今天起,《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正式实施,骑行电动车需要按照规定戴头盔、不逆行,按规定悬挂号牌。”央广网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州交警部门向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市民展开劝导。广州交警部门依法查处了遮挡号牌、未戴头盔等违法行为。
广州电动车新规实施首日,交警部门现场查处违法行为(央广网发 实习记者林嘉琪 摄)
针对不戴头盔、闯红灯、逆行、不按车道行驶、醉酒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规定明确要求,由交警部门依法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对于无牌上路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规定要求,交警部门可以扣留车辆,处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驾驶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应当按照规定在正后部悬挂本市登记的有效号牌。
560万辆电动车带来的治理挑战
庞大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给广州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据《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新闻通气会消息,截至目前,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量已超过560万辆,且仍以每天上牌约4000辆、每月上牌约10万辆的速度增长。
广州街头的电动自行车(央广网见习记者 郑少纯 摄)
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的激增,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闯红灯、逆行、不按车道行驶、违规停放充电等乱象日益凸显。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每年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都超过100万宗。
广州市民如何看待新规?
规定中,不得“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超过十五公里”“以手持方式使用通讯工具”,以及“对一个星期内有三次以上闯红灯、超速行驶、逆向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驾驶人实行派单管控”等引发热议。
有市民认为,规定可能会对外卖骑手造成较大影响。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规定实施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应急方案,尤其应督促配送平台履行法律责任,优化算法。
在短距离通勤上,电动自行车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郑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其告诉央广网记者,在驾驶电动自行车时,经常会因为非机动车道不足而不得不在机动车道上行驶。其认为,规定推行后,应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 。
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支队长丁文日前表示,广州交警正积极配合规划、交通等部门研究非机动车道的规划并下发相关规范,对既有道路的路权进行优化调整,解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问题。
对于备受关注的限速要求,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丁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限速15公里/小时并非此次新规提出的新要求,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已有要求,“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不能超过15公里,是指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
骑手违规骑行的背后:
安全与超时的“两难”抉择
作为高度依赖电动自行车进行配送的职业,外卖骑手或是本次新规受影响较大的群体之一。
从事外卖配送工作多年的骑手小张告诉央广网记者,高峰期送餐的时候,很难完全依规行驶,一方面要面临送餐时间的压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收入的问题。
外卖骑手正在送餐(央广网见习记者 郑少纯 摄)
走访过程中,央广网记者注意到,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行驶的现象频频出现,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