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述了叙利亚作为古代文明的交汇点、曾经的地区强国,如何在2011年3月内战爆发前一步步走向分裂破碎的处境。在今天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为读者厘清自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多股外部势力如何逐步介入叙利亚局势,并对叙内战的走势产生深远影响。自12月8日“叙利亚沙姆解放武装”宣布推翻巴沙尔政权、叙利亚过渡政府10日正式接管权力以来,部分地区和外部大国先后与叙过渡政府建立联系。分析人士认为,叙政局剧变打破了外部势力在叙的原有状态,叙利亚究竟会走向稳定还是动荡,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各种外部力量博弈的影响。
内战初期,相关国家介入的5种方式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11年10月底,时任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警告西方国家,在叙利亚复制其对利比亚干预的任何尝试都将在地区引发“地震”并制造“另一个阿富汗”。事实上,2011年3月爆发的叙利亚危机恰恰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区政治地震的产物,地区及域外大国的纷纷介入则与叙政府的地缘政治站位有深刻的联系。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随后中东地区陷入动荡,呈现出以埃及、沙特为核心的一个阵营,以及以伊朗为核心的另一个阵营相对峙的局面。巴沙尔选择延续并强化其父哈菲兹·阿萨德奠定的叙利亚与伊朗的盟友关系,成为“抵抗轴心”中的关键一环。至2011年上半年,“阿拉伯之春”已蔓延至包括叙利亚在内的整个阿拉伯世界。2011年8月,在西方的直接军事干预下,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推翻,成为重大标志性事件。外部势力正是在上述阵营分化和地缘政治转型的背景下逐步介入叙利亚危机的。
至2011年年底,外部势力在对叙利亚危机立场上的阵营分化已基本成型。叙政府的重要外部支持者包括黎巴嫩真主党、俄罗斯和伊朗。对于“抵抗轴心”的另一重要成员真主党而言,叙利亚是其重要的地区盟友,也是伊朗向其输送武器装备的最重要陆上通道。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分析认为,对俄罗斯而言,“叙利亚问题关系到其在中东地区除经济层面之外的所有关键利益,尤其是在与西方国家博弈、维持大国地位、防止恐怖主义势力扩散以及保证俄罗斯在叙利亚塔尔图斯的军港存在等方面”。1982年以来,叙利亚一直是伊朗最重要的阿拉伯盟友,对其维持地区影响力至关重要。在所有利益攸关方中,此阶段只有以色列因叙利亚局势走向的不确定性选择“置身事外”。
土耳其、沙特、卡塔尔和美国是叙反对派的主要支持者。土政府预计,卡扎菲政权被推翻的一幕会很快在叙重演,叙利亚未来可能出现穆斯林兄弟会(简称“穆兄会”)领导的亲土政府,因而开始强化在叙浮现中的亲穆兄会阵营。沙特则认为,叙利亚作为伊朗“抵抗轴心”的重要支柱,其爆发内战是打破该轴心的良机,沙特试图填补阿拉伯世界领导权真空,遏制穆兄会势力崛起。卡塔尔试图通过领导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变革”打造自身品牌。美国则想通过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政治体系并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2011年至2016年,地区与域外大国围绕叙利亚内战在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激烈“斗法”。首先,通过单边机制或多边外交平台支持或孤立巴沙尔政府。卡塔尔、沙特、土耳其等国先后宣布与叙断交,以美国为首的多个西方国家要求巴沙尔下台。2011年11月,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在卡塔尔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中止了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BBC报道称,2012年年初,卡塔尔成为首个公开呼吁军事干预叙危机的阿拉伯国家。
相关国家还为叙反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