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瞄准百姓身边事、急难愁盼事发力改革,推出一系列顺民意、惠民生的举措,交出了一张有温度、见实效的民生答卷。
政策合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目前,“就业援助月”活动正在全国举行。在京津冀地区,面向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多个城市联合举办劳务协作系列活动,800多家企业提供2万多个优质岗位。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级巡视员 赵爱平:针对市场需求,开展高端家政、制造业、新职业、供暖供热等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2024年,国家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促就业活动,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 闻效仪:强调就业政策与宏观政策之间协同发力,尤其是要强调就业政策与货币、金融、产业政策之间的协同发力,更好提高我们就业带动力,使我们更好能把就业优先战略能更好落实。
今年以来,国家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
为企业减少成本1309亿元;
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04亿元,惠及职工5605万人;
落实差异化培训补贴政策,向219万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36亿元。
在江西金溪,政府引入多家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就业群体展开个性化免费培训。年轻人学习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大龄群体侧重育婴、家政服务等技能,部分优秀学员还会被推荐到相关企业。
先进制造业、银发经济等吸纳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培育就业新增长点。2024年国家公布的19个新职业,超过一半和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
七成财政支出投民生 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今年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切实增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翻开2024年的国家账本,民生支出被放在优先位置,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预算安排超过了4万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中央财政相关转移支付增长10.6%,补齐区域短板。
兜牢底线的同时,社保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步推进,扩大病残津贴适用范围,统一领取条件和待遇标准;
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大到全国,成为基本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
面向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人才培养配套机制日趋完善。
纵波是一名外卖员,2024年,他和近千万人一起享受到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骑士驿站方便跑单时休息喝水,骑士餐解决了吃饭难、吃饭贵的问题。他还搬进了面向新就业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上海市普陀区外卖员 纵波:里面配套设施都是齐全的,冰箱、空调、洗衣机这些都是有的,我感觉到了国家对我们的新就业群体越来越关心和关爱。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社保卡持卡人数13.86亿人,覆盖98.3%的人群,电子社保卡申领数超过10亿张。
2024年,国家持续完善“一卡通”服务体系。广东省细化社保卡的应用范围,从社会保障、就医购药逐步扩展到政务服务、惠民惠农补贴发放、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领域,并可在多场景下作为身份凭证应用。
川渝地区开通23项“一卡通”服务,京津冀三地6.4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