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中国载人深潜新坐标!挺进深海1433次
“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这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发人深省的一句话。
2024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深远海“科考+考古”船“探索三号”在海南三亚入列,中国载人深潜能力将从全海深拓展到全海域。
深海,人类难以抵达之处。从全球看,大深度载人深潜,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
最新载人深潜“成绩单”显示,截至目前,我国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次数达1433次。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布的信息,最近一年,仅“深海勇士”号就有132次下潜。这书写了中国载人深潜新历史,也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运维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
梦想之光,不会被掩盖,即便在最深邃的海洋。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年3月22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丹戎不碌港停靠的“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拍摄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是什么,吸引中国深潜勇士孜孜奋斗?
地球有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但其中无数疑团待解。
深海深渊,曾被认为是海洋科考的“禁区”。巨大水压、极低温度、复杂环境,让人望而却步。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即便把珠穆朗玛峰移过去,也无法填平。万米深潜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2000头成年大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海洋深处,隐藏着无数未知的生命,它们以最原始的方式演绎着生存奇迹。浩瀚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神奇的地貌。
瞄准“进入、探索、开发”,海洋科技必须自立自强,中国潜水器不断解锁“中国深度”。
近三年,全球过半载人深潜由中国完成!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深度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逐渐强大的过程。
“认识海洋,才能更好地开发、保护海洋。向科技要答案,我们必须增强志气与骨气。”叶聪说,经历过潜水器与母船“失联”、电气绝缘故障、机械臂油管突然断裂、被大量沉积物覆盖等险情,用数不清的汗水和艰辛,才啃下载人潜水器研制“硬骨头”。
2024年6月13日,工作人员布放“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进行深海考古。(国家文物局供图)
2012年,“蛟龙”号成功下潜超过预定深度,我国开始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
2017年,“深海勇士”号顺利通过验收,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
2020年,由近100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近1000名科研人员攻关建造的“奋斗者”号,直抵“地球第四级”马里亚纳海沟,坐底10909米!
极端恶劣的深海环境,对潜水器抗压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统的考验,无一不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
创新,就是要在“绝境逢生”中突围,在体制机制中突破。在中国科研人员眼中,“大国重器”不仅要造得出,还要用得好,关键技术“护航”深潜,进入深海的能力才能更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从863计划、支撑计划,再到重点研发计划;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无不是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任务。
面对挑战,汇聚陆地与空天高科技力量下海,形成大协同深海科技创新体系,“奋斗者”号国产化率超过96.5%,生动诠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