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从梦想起飞到翱翔蓝天:战机机翼的百年变迁

冲上云霄:战机机翼演变史

■侯融 孟庆昌 杨笑晗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我军新亮相的歼-35A战机低空通场,歼-20战机表演高难度动作。各种战机呼啸而过,展示着速度与力量。

其中,受邀参加此次航展的俄罗斯飞行员谢尔盖·博格丹驾驶苏-57战机,展示了“落叶飘”“钟摆机动”等高难度飞行动作,令人叹为观止。那么,战机是如何做出这些战术动作的呢?

这与战机机翼的设计息息相关。人类追求翱翔蓝天的梦想始终未变,从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到现在,飞机机翼的设计不断发展演化。其中尤以战机机翼的变化更为多变复杂,仅机翼的形状,就先后出现了平直翼、后掠翼、三角翼等。

梳理战机机翼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机翼的设计思路始终服务于飞机整体性能和作战用途,与当代飞行器技术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本期“军工T型台”,让我们一起关注战机机翼“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之路。

更高——

提高升力实现飞天梦想

作为托举飞机翱翔蓝天的关键部位之一,机翼的作用,最直接地体现在让飞机有效地克服重力上。

1903年,莱特兄弟给滑翔机装上发动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在莱特兄弟给飞行器加装动力之前,人类实现飞天梦想的努力,一直在围绕“翅膀”做文章。

达·芬奇就曾设计过一种扑翼机,他设想人趴在扑翼机上面,用手脚带动一对翅膀飞起来。古代的中国人、希腊人、巴比伦人和印度人也做过类似的尝试。但受限于材料、工艺等,这类形似的模仿,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让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直到“空气动力学之父”乔治·凯利通过不断研究和试验,首次将机翼剖面设计成“上凸下平”的不规则水滴状,才把飞行从冒险的尝试引导向科学的探索,人类对机翼“升力”的探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滑翔机的实用性大幅提高。

乔治·凯利的这种设计,让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速产生显著差异,当飞机前进时,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较快,形成低压区;而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较慢,形成高压区。这种压力差,是飞行力学中机翼产生升力的关键所在。

由此开始,一直到现代飞机发明初期,机翼的设计都围绕如何提高升力来展开。这些早期的翼型大多是平直翼,即机翼前后缘和机身垂直,机翼从里到外一样宽。这种类型的机翼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但受限于材料和工艺技术,使用平直翼的早期飞机,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为了加强稳定性,早期飞机机翼布局曾向双翼、三翼拓展,但多翼设计的缺点非常明显,比如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飞行阻力大、速度难提高等。直到出现铝合金航空材料,单翼机安全性和稳定性才有所改善,开始逐渐取代了多翼机,但平直翼的主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变化,率先在战斗机领域发生。随着动力系统不断迭代,空战对战机飞行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平直翼的缺点越来越突显:虽然提供的升力很大,但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阻力,飞行速度受到严重限制,亟需新的翼型设计来推动战机的发展。

更快——

与激波角力,突破音障直至数倍于声速

空气动力学研究表明,飞机在飞行时,会对前方的空气产生压力。低于声速飞行时,前方空气在压力波的推动下,会有序流向两侧,让开飞机。然而当飞机越来越接近声速的时候,这些压力波就会挤到一起,让机翼表面的局部气流超过声速,出现激波。此时,飞机被激波干扰,飞行阻力剧增,速度难以提升。人们曾以为声速是飞机速度不可逾越的障碍,将这种现象取名为音障。

想要突破音障,飞机

军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