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12月8日,“叙利亚沙姆解放武装”攻入叙首都大马士革,宣布叙政府倒台,终结了阿萨德家族在叙逾半个世纪的统治。叙局势迅速变化让世界震惊,这背后有该地区数千年历史遗留下的恩怨与冲突、外部大国的渗透与博弈以及叙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与争夺。从今天起,《环球时报》陆续推出“多方博弈下的叙利亚局势”系列深度认知报道,帮助读者梳理叙利亚自古至今不断累积的复杂矛盾以及内外部势力的此消彼长。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入手,讲述叙利亚作为古代文明的交汇点以及曾经的地区强国,如何在2011年内战爆发前一步步沦为分裂破碎的国家。
强敌林立,在帝国间几经易手
在古代历史上,“叙利亚”并非一个国家的称谓,而是泛指今天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甚至土耳其南部部分领土的地中海东岸地区。这一地理位置使得叙利亚一直是东西方文明接触碰撞的交际线。相比周边地带,这一区域相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被称为“肥沃的新月地带”。
公元前10世纪,西亚北非地区进入帝国时代。叙利亚虽是古老文明的交汇区,却始终未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反而先后被亚述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周边强大帝国所征服。强敌林立,一直是叙利亚面临的主要问题。
公元前4世纪,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崛起,迅速平定了希腊内乱并开始对外征服。年轻的亚历山大国王带领希腊军队东征,将彼时处于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地区纳入版图。虽然帝国因亚历山大大帝的病逝被分解,但叙利亚被纳入塞琉古王朝的统治之下。自此,叙利亚开始大规模接受西方文化,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64年,叙利亚地区被罗马征服,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这段历史带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叙利亚接受了自公元1世纪兴起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到公元7世纪之前。
然而,叙利亚的历史车轮又开始向东方转向。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如一弯新月在阿拉伯半岛腹地冉冉升起,在先知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的带领下,穆斯林向西亚更广阔的地区征服。叙利亚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征服后,一度成为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区,逐渐融入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圈,这段历史对大部分叙利亚人确立作为阿拉伯人的民族认同与对伊斯兰教的宗教认同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如此,基督教因素仍在叙保存下来,至今在叙利亚还生活着不少基督徒。
自公元16世纪起,叙利亚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但土耳其人的统治并未深入叙腹地,长期处于“统而不治”状态。截至18世纪末,叙利亚尚未呈现出真正的政治实体的特征。此后,随着叙利亚地区各省对所辖土地的统治力增强,该地区曾经分散的政治组织形式出现新格局:城市内部依据社会政治职能、宗教信仰等划分出不同派系和家族,他们为争夺城市资源和统治地位,在城市内部相互冲突。与此同时,城市文化发展也促使城市精英阶层产生,他们承载了叙利亚建立国家的希望。
在反帝反殖民斗争中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中心
与叙利亚地区各城市发展同步发生的,是自17、18世纪开始西方列强逐步对叙利亚渗透影响力。这一过程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加速衰落,法国、英国在叙利亚地区谋求经商特权并不断移民。尤其是法国,到19世纪初,对叙利亚的经济渗透与政治控制越来越强,使得叙利亚成为法国事实上的“殖民地”。
在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异族统治及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叙利亚地区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跟随德国参战,但是遭到了包括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