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文化新观察·年度文化亮点|沉浸式戏剧方兴未艾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沉浸式戏剧方兴未艾

新华社记者白瀛

河北廊坊,一座《红楼梦》主题的“戏剧幻城”人潮涌动,观众可以浸没在演员中“身临其境”,也可在迷宫般的城中游览“打卡”。2024年以来,“幻城”演出逾万场,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同比均翻番,并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业态发展。

从上海的《不眠之夜》到北京的《边城》,从山西的《又见平遥》到贵州的《天酿》,从湖南的《恰同学少年》到湖北的《知音号》……作为近来舞台艺术新风向的沉浸式戏剧,2024年方兴未艾。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

何为沉浸式戏剧?一般认为,它发源于20世纪中前期,在西方可追溯于“残酷戏剧”“环境戏剧”等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可追溯于“左翼戏剧”“大众戏剧”等运动,是在厂房、车库、街头、商场、公园、乡村等非剧场空间或改造后的剧场上演的作品,其核心特征是强调演出的空间环境因素和沉浸互动体验。

近年来,中国沉浸式戏剧发展迅猛,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或“嵌”于街巷之中,或“镶”于景区之内,促使新的演出场景、演出内容、观赏体验不断涌现,“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新潮流。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公布的沉浸式演艺案例,2024年多数依然具有示范作用:《又见平遥》2024年暑期观众超10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近98%;《天酿》在茅台镇的山水中为各地游客持续讲述千年酱香文化;《寻梦牡丹亭》穿越时空展现着汤显祖故乡抚州文昌里的文化积淀……

沉浸式戏剧由于空间的独特性和新颖的观演体验,呈现出更强的文旅融合属性,对演出业和旅游业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逐渐获得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关注支持。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打造新生代潮玩聚集地,支持打造一批演艺新空间”。

在地方,北京2023年挂牌25家演艺新空间,2024年更将“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海经新一轮测评,2024年获得授牌的100家演艺新空间分布在全市14个区;南京、深圳、杭州等地也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场地等方式,积极培育在演艺新空间上演的沉浸式戏剧。

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

上海麦金侬酒店,观众在六层近7000平方米的空间中漫游,可以通过触摸物件、和演员交流寻找剧情线索,可以去女巫房间观看神秘占卜,可以去小酒馆围观麦克白和班柯的激烈冲突……这里上演的《不眠之夜》,让观众从莎翁名剧中获得个人化的观赏体验。

“沉浸式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重新塑造某一空间,通过文本、表演、声音和装置等元素的有机融合,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叙事,让其更加沉浸其中并感同身受。”国家大剧院戏剧研究者孔德说。

在北京鼓楼西剧场,《边城》的观众漫步“河街”边品尝米酒边听路人讲“八卦”,将有关河流的记忆写在卡片上由剧中人朗读;在长沙橘子洲,《恰同学少年》的观众以学生身份,跨越时空与百年前的师生对话;在武汉汉口江滩,《知音号》的观众手持船票登上轮船,在舞厅、咖啡厅、甲板等场景轮番体验多元故事……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波认为,沉浸式戏剧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观演双方物理和心理的双重距离被拉近,原本的主客关系变为平等共生关系,观众从被动观看的心理状态转为主动参与的心理意识。

“好的沉浸式体验是故事情节体验、故事场景体验、角色扮演体验、角色互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