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怒江72拐雄奇险峻。
孙长山摄(影像中国)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甲洼镇,当地青年在展示直播售卖的商品。越来越多年轻人扎根家乡,为川藏公路沿线发展注入活力。
新华社记者 储加音摄
车辆行驶在青藏公路青海可可西里路段。
马怀刚摄(影像中国)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
交通运输厅
世界屋脊,架起“彩虹”“金桥”,雪域高原,谱写发展新篇。1954年12月25日,总长达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实现了西藏公路从无到有的历史转变。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历程中缔造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更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新时代以来,“两路”经历多次提质改造,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得到极大提升;西藏加速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两路”沿线地区发展迸发新活力。
在“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讲述一代代奋斗者接续前进的生动故事,展现继续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壮丽诗篇。
——编 者
川藏运输线老兵杨林——
“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 宋豪新
四川成都邛崃,一户人家珍藏着一张照片翻制的瓷板画。画中的人一身戎装、风华正茂,右上角有行字:“于1967年8月29日西藏通麦光荣牺牲”。这行字,讲述着半个世纪前发生在川藏公路上的英雄故事。
画面主人公杨星春,是上世纪60年代奔忙在川藏运输线上的一名汽车兵。在高耸入云的陡崖边穿行、在冰天雪地的山脊上颠簸,对他和战友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1967年8月,身为连长的杨星春带领车队执行任务。到达西藏通麦时,公路因塌方完全阻塞。杨星春和战友迎着滚滚飞石,分别从东西两端向险区中心前进时,突然发生特大山体塌方,杨星春等10名官兵不幸牺牲。中央军委授予他们“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称号。
“父亲牺牲时,我差4天满4岁,妹妹只有1岁多。”珍藏瓷板画的人,正是杨星春的儿子杨林。他说,父亲牺牲时自己年龄太小,只能靠为数不多的照片想象父亲的模样。父亲的英勇事迹在杨林兄妹心中播下了忠诚担当的种子。1982年,杨林和妹妹参军入伍。杨林来到父亲生前所在部队,也成为川藏运输线上的一名汽车兵。“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去”,是他的朴素想法。
1984年3月,父亲牺牲17年后,杨林首次执行川藏线运输任务。走过海通沟、觉巴山、怒江72拐,泥巴路只比车身宽一点,一边是高耸的峭壁,一边是深深的悬崖。当车队行至通麦大桥桥头,杨林看到,“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轻轻诵读碑上镌刻的英雄事迹,他泪如雨下。
退伍后,杨林精心搜集保存与父亲有关的遗存,把川藏公路上的故事讲给子侄们听。
2019年,杨林再次踏上了看望父亲的路,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烈士的亲人。“现在路况好太多了,双车道、柏油路,‘天险’变通途了!”时隔30多年,望着平整的路面、飞驰的车流,杨林感慨万千,“很想把川藏线这些年的变化讲给父亲听。”
距纪念碑不远处,宏伟的通麦特大桥横跨在易贡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