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题:在扎根人民中感受文学创作新趋势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张格
好的文学凝聚着时代的气质,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
近一年来,一批批文学作品在乡土根脉中汲取营养、在民族交融中展现风采、在网络浪潮中引领创新,用真诚的笔触凝聚起磅礴力量,绘就文学与时代交相辉映的生动画卷。
山乡巨变展新篇
湖南益阳清溪村,“中国文学之乡”6个字格外醒目,这里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家乡。20世纪50年代,作家周立波从北京回到故乡清溪村,写下著名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在益阳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并邀请一大批作家走进清溪村,借此鼓励他们深入乡村振兴的火热现场,记录真切宝贵的时代经验,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越来越多文学创作者加入这一计划,他们循着周立波等文学前辈的足迹,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做人民的学生”,与村民们唠家常、串“亲戚”、交朋友,倾情投入新时代农业农村题材文学创作。
今年以来,《花灯调》《苹果红了》《东山坳》等一批饱含时代气象的文学精品接续涌现,多角度展现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截至目前,“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入选作品和选题29部,正式出版13部,其中既有名家新作,也有青年力作,为新时代文学提高艺术品质树立起标杆。
如今,“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好作品”已成为当代作家的共识。今年2月,入选计划的长篇小说《草木志》正式出版,该作聚焦新时代东北乡村全面振兴,从小切口展现了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专家表示,《草木志》等作品对地域风情、民俗事象的精准把握,不仅体现了写作者的笔墨功夫,更展示了深入生活的态度。
与此同时,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也不断拓展着文学作品与读者相遇的方式。借助各地作协、出版社的“破圈”努力,今年3月出版的《霍林河的女人》等作品还以有声书、文学节目、影视版权开发等方式,实现作品“跨界生长”。
基层波澜壮阔的实践,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与此同时,文学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滋养乡村,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在浙江德清、甘肃临潭等地,文学底色与现代文旅产业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文学爱好者前来感受山野间诗与远方的交融,助力山乡呈现出人气高、收入高、文化水平高的新变化。
从江南水乡到八百里秦川,自湘西边城到东北一隅,一批批优秀现实主义力作从华夏大地上“长”起来,用沾泥土带露珠、饱含深邃哲思与浪漫诗意的文字,润泽着广大乡土。
民族文学筑同心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11月在广西南宁举行,25部作品、5位译者获此殊荣。从辽远开阔的戈壁到风雪交加的高原,再到烟雨弥漫的漓江,这些民族文学作品反映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自觉。
盘文波的小说《烟雨漫漓江》以巡山开篇,在“春柳绿”“水流夏”“风动秋”“冬日暖”的四季流转中,写出漓江儿女对生态家园的用心保护;马金莲的小说《亲爱的人们》融合个人奋斗史、家庭命运史、易地扶贫搬迁的乡镇变迁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史,以富有地方文化诗意的笔触展开一幅辽阔的西北风情画卷……以其贴近时代生活的现实感,受到读者关注。
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近一年来,民族文学作家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壮丽的历史进程与精神图景。
金戈的长诗《椰岛雄鹰》以抗战时期黎族的全国战斗英雄陈理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