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明 刘雅婷】编者的话:莺喉婉转,莲步轻挪,水袖翻飞,台上一抹倩影娉婷,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流光溢彩……“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弹指一挥间,今年已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相关研讨会、展览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举行,其艺术魂魄仍如星璀璨,长明于中国文化的浩瀚银河,其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砥砺前行。为何梅派戏曲艺术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新一代京剧演员、多位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梅派艺术的时代价值,以及京剧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戏曲专家:梅兰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北京。他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拜师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梅兰芳不仅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也是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先行者。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访问日本,1930年赴美演出,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为中国戏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拉开序幕,掀起了中国戏曲及中国传统艺术对外传播、交流的高潮。他1961年因病在北京逝世,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梅兰芳这个名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除了在艺术领域取得极高的个人成就外,梅兰芳在创新传承京剧艺术方面同样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1951年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后,梅兰芳对《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帮助演员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
不仅如此,梅兰芳的爱国精神依然令当代人为之动容。王安奎表示:“梅兰芳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表现在方方面面。”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给侵略者演出;他还创作《抗金兵》《生死恨》等以爱国救国为主题的戏剧,体现出其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在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梅兰芳主题当代美术创作作品巡展”上,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李立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梅兰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爱国主义的英模人物,其艺术与精神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着力学习与弘扬的;而我们当下对梅兰芳的艺术与精神进行深度的理论探索,则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环节。”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少年轻人喜欢追随时兴的流行文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京剧过时”的声音。对此,王安奎坦言:“在新中国成立前,京剧也被视作‘流行文化’。当时人们将昆曲奉为高雅艺术,把京剧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戏称为‘俗’文化。在长期发展中,京剧逐渐经历了雅俗共赏、由俗变雅的过程,很多流行剧目经过锤炼逐渐变成经典剧目,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新流行文化的出现,京剧慢慢不再被当作流行文化。”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在舆论中加以引导,强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如果从只把戏曲当成一种娱乐手段来看,完全可以让它自生自灭,因为人们的娱乐可以有各种方式。但是从文化角度而言,戏曲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任它自生自灭。”王安奎说。
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王安奎称:“在保护政策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里,昆曲、京剧对青年人来说是‘爷爷奶奶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