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吕舟:北京中轴线延续“中国秩序”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王佳琳 张妮】编者的话:《环球时报》“新时代·新作品·新阅读”系列文化沙龙近日在北京留声咖啡·留声机博物馆举行。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可谓中国今年的重大文化事件,本次沙龙以“中轴线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以史鉴今 畅享智行”为主题,邀请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揭开北京中轴线申遗背后的故事,探讨交流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沙龙现场还邀请鸿蒙智行车主一起参与,共同交流。

中轴线是一种秩序

前不久,《环球时报》记者跨上助力自行车,随着“何以中轴,骑迹东城”的媒体车队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骑行近8公里。穿过正阳门,走过前门大街,看过天安门广场和故宫角楼,打卡万宁桥和宏恩观,最后在夕阳下登上鼓楼。一路青砖小巷,人流熙攘,有本身就生活在巷子里的居民,更多的是慕名前来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游人,大家走在中轴线的红墙黛瓦间,顺着旧时古建链接古人生活。

今夏,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又多了一项世界遗产,北京又多了一条打卡之路。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条轴线上共有15个遗产构成要素——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申遗成功前,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脚印状的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从永定门开始,巨人的双脚迈开豪迈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主会场鸟巢,从空中丈量古都的历史沧桑。”吕舟说,“但对于建筑行业的人来说,中轴线这个概念并不陌生。”早在1948年中国解放前夕,梁思成就提出要保护完整的北京城。在梁思成看来,决定北京整个城市形态的就是中轴线,他在1951年发表文章称,北京全城的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来决定的。

“所以在我们学建筑或者城市规划的人看来,北京中轴线是教科书中的重要概念,一个中国传统城市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特别是都城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中唯一一个以地面建筑的形态保存至今的完整案例。”吕舟说。

历史上多个朝代皇帝建都,都是先建宫城,再于宫城外建大城给百姓居住。1267年,忽必烈建大都(今天北京的前身)则先定中心点,建中心台,最后开始建城。这个中心点就位于钟鼓楼附近,也是中轴线的起点。

钟鼓楼通过鼓声、钟声告诉四方居民什么时候开城门,什么时候关城门,让大家“整齐划一”,构建了一种古代城市秩序。元、明、清时期的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礼仪活动的中心区域,普通人并不能进入这一区域,这条路线串联的城门不能随意打开,这也形成了中轴线与其他地区国家城市轴线的重要差别。

现在,人们可以随时登上钟鼓楼远眺,从南到北,观飞檐翘脚的屋瓦有序延伸,看对称的城市文明在眼前铺开。这样的城市景观无疑是壮美的,国际上的许多城市也拥有自己的“中轴线”,但这些“中轴线”诞生较晚,且多为修饰城市景观,与北京中轴线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吕舟在现场举了雅典与罗马的例子,雅典卫城是希腊重要的古建筑群,选址在雅典中心的一个山丘上,这与它的建城需求有关。“所谓城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