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 王冬 马梦阳】2024年已临近尾声,在这一年里,如何做好“出海”几乎成为中国众多制造业从业者的“必答题”。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历史同期首破32万亿元,同比增长5.3%。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品牌的壮大,中国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在当下国际市场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12月15日,环球时报社举办“2025环球时报年会—环球品牌出海”活动,聚焦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布局,多位行业领袖、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就跨文化交流互鉴、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等内容展开深度交流。
乌兹别克斯坦男孩对中国汽车品牌如数家珍
在活动中,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同时中国品牌出海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产品输出,逐渐向品牌输出、技术输出和文化输出转变。
和振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出海”的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他向记者讲述了在中亚出访时的两则见闻。“前不久,我来到乌兹别克斯坦,在参观当地博物馆时我向一位12岁的小孩提问:你知道中国吗?对于中国,你了解哪些?他如数家珍般说出一连串中国汽车品牌,其中很多是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和振伟表示,中国汽车的智能化让这位小男孩痴迷,而汽车品牌代表了他对中国的了解。
“还有一次,我在哈萨克斯坦的机场打网约车,上车时发现打到的是一辆红旗轿车。我询问司机为什么选择中国车,对方回答称中国汽车企业在当地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而且产品不断更新。”和振伟表示,在一些中亚国家,能够很明显感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非常之快,而一些传统的汽车品牌很难有这样的迭代速度。
在一些发达国家市场,中国品牌出海后,也在用自身的产品力影响着当地人对于“中国制造”的看法。“我身边的德国朋友之前对华为非常推崇,现在大家对小米的品牌认可也很高。”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北京/广州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告诉记者,德国年轻人对新品牌接受能力很强,“小米的欧洲总部就在北威州。小米CEO雷军今年前往纽博格林赛道检验小米SU7,在当地引发关注。我认为,未来SU7这样的车到了德国也会受到年轻人的推崇。”
复杂挑战下的“出海”之路
广东佛山市家居产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国尧在活动期间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的确令一些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成本增加,但这种成本是双向的,美国消费者也在买更贵的东西。“中国制造”的品质、产能都是短期无法被取代的,美国想硬改供应链不仅需要时间,也要付出成本。“至于在关税之下中国家居产业链怎样协同布局,我觉得还是要做好创新。以前我们大量的输出产品都是赚很薄的制造业利润,我们不能永远都是帮着做代工。现在我们已经有产业集群。”
李国尧表示,佛山的家居产业链中有很多单向垂直类的“隐形冠军”。他认为,这些“隐形冠军”要做好研发、要做好新产品的迭代,根据每个地区的消费习惯做市场定制。还要拥抱新渠道新平台,让高品质的“中国制造”能够融入当地。“最终,隐形冠军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带动我们佛山供应链上下游一起就走出去。”
封兴良对记者分析称,在当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企业的“出海”策略要有一定的变化。以部分国家针对中国商品的所谓“反倾销”为例,中企可通过代理商出海,在当地建厂,或反向合资。封兴良举例称,一些与新能源相关的中企现在在德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