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卧龙核桃坪、神树坪等基地,近距离感受我国野化放归大熊猫新成果

【环球时报赴四川特派记者 郭媛丹 单劼 环球时报记者 赵瑜莎 冷舒眉】编者的话:作为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在国内外知名度极高,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和其他机构在四川设立多个基地,致力于大熊猫救护、繁育、野化放归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熊猫中心卧龙核桃坪、神树坪等基地,近距离观察和记录我国多年来在大熊猫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式创新:“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模式

自2015年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公布以来,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栖息地面积均有增长。截至目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增长到1900只左右,但它们分布在不同地方,其中一些种群的大熊猫数量少于30只,要单纯以就地保护的方法维持大熊猫种群数量相当困难。因此,我国启动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工程。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是熊猫中心首创的技术,主要分为培训、放归、监测3个阶段。

与普通参观者不同,《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大熊猫的过程有些艰辛和神秘。卧龙核桃坪基地是熊猫中心4个基地中唯一不对外开放的基地,11月底的核桃坪基地气温非常低,沿着一条被人踩出来的小路蜿蜒向上,途中经过一道上锁的门进入大熊猫野化培训区域。当《环球时报》记者随着野培饲养员崔志国一路攀爬着去寻找大熊猫“辉辉”和幼仔时,脚下的路变得陡峭,但又很松软。不仅如此,小路两侧就是茂密的竹林,高大的乔木,不时有小松鼠蹦蹦跳跳,自顾自地忙碌着,丝毫不担心人类的打扰。

“辉辉”和幼仔是《环球时报》记者此行探访的主角,记者希望借此深入了解“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据介绍,幼仔在今年5月时,和妈妈“辉辉”被转运至天台山进行第二阶段野外培训,当时幼仔在10个月左右。记者远远看到“辉辉”的幼仔在感受到危险时,可以迅速地爬上十几米高的大树顶,并可以长时间悬停。

从事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多年的饲养师牟仕杰介绍说:“最初阶段我们尝试通过饲养员在野外喂养来培训大熊猫学会野外生存,但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最终发现了‘母兽带仔’的方式。其中母兽的选拔很重要,最完美的情况是既要有野外生存经验、足够的野性,还要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并教会幼仔各项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的是幼仔和人类亲密接触。从照顾幼仔开始,工作人员就要身穿‘熊猫人’伪装服,涂上熊猫尿液和粪便的气味,遮盖人类的气息。”牟仕杰说,为了能更好地伪装,“熊猫人”伪装服前后开发过迷彩伪装色、“熊猫人”伪装服等5套方案,最终才确定下来。“现在的熊猫服既有很高的伪装性,也轻便、适宜我们在野外开展工作。”

当培训的幼仔具备了野外独自生存的能力,也就到了放归阶段。“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认定幼仔具备在野外生存的能力,比如觅食、应对危险等,才可以放归大自然。”牟仕杰说。

幼仔在放归时会被戴上一个可追踪监测的电子颈圈,通过卫星信号来追踪它们的活动轨迹、健康状况等信息。牟仕杰表示:“颈圈会在一年半左右脱落,无法长期追踪监测。之后必须依靠红外相机、粪便取样等方式收集更多数据。”

新华社今年6月报道称,截至当时,大熊猫中心已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1只,存活9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圈养大熊猫种群逐步扩大

日前,《环球时报》记者到卧龙神树坪基地近距离探访。该基地的明星熊猫是4月从韩国回来的“福宝”,诸多粉丝架起“长枪短炮”等待着它展现芳容。像“福宝”这种被圈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