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萌 王雯雯 李艾鑫 谷棣】编者的话:2024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持续为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和稳定力量。巴勒斯坦14个派别齐聚北京达成内部和解,为持续升级的中东局势带来希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顺利召开,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互利合作提供了有益经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在喀山举行,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全球南方”方案……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国外交如何保持住稳定性?今年中国外交取得的成绩又将如何影响2025年的国际形势?围绕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近日邀请8位中外学者对此展开探讨。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前总统统一外交安保特别助理文正仁,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前总理陆克文政策顾问鲍韶山(Warwick Powell),美国罗伯特·莫里斯大学传播与组织领导系副教授安东尼·莫雷蒂,欧洲研究国际中心欧洲—中国项目负责人乔治·佐戈普鲁斯。
这些外交事件给学者留下最深刻印象
环球时报:回首2024年中国外交,您亲身参与或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有哪些?
许利平:2024年的中国外交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周边外交的亮点纷呈。首先,周边国家领导人密集访华,一些领导人,比如印尼总统普拉博沃,甚至在当选和就职后一年内两次访问中国。其次,中国领导人出席了一系列周边峰会,包括东亚合作领导人峰会和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在这些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周边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第三,中国与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缓和,例如印度、日本等,这些都为中国营造了更好的周边环境。
王义桅:在我看来,全球的外交语言更多地使用中国式表达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西方国家正越来越多地采纳我们提倡的“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理念和术语。
就我个人来说,我9月参与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非盟主席法基在论坛上说:“非洲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他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非洲国家也是在大约75年前开始逐步摆脱殖民统治的。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转变让非洲国家深受启发。他们选择与中国深入对接发展战略,而非依赖以前的宗主国,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接。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能带动非洲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引领力,从话语表达到实际项目,都是实实在在的。
刁大明:今年我最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如何保持稳定。今年,从两国元首4月2日通电话开始,到4月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再到8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来访,以及年末两国元首的重要会晤,元首外交在中美关系中起到了领航掌舵的关键作用,持续保障着中美关系向着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这种发展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崔洪建:今年是各种因素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西方国家进入新的政治周期,“全球南方”国家有进一步突出表现,地缘政治冲突仍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今年也会成为中国外交重要的节点。我认为,2024年的中国外交延续了以往的势头,体现出强烈的全球外交特点,实现了全方位发力。此外,今年的中国外交针对性也很强,重点突出,包括全球安全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三大全球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这是我对今年中国外交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文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