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预防这种冬季高发病,要从“赖床”说起

12月18日,#上海下雪#登社交媒体热搜。由于冷锋过境撞上水汽,上海浦东等局部地区不仅下了雨,还出现了短时冰粒和霰粒子,不少网友以为下了雪。

最近冷空气一波儿一波儿登场,今天(19日)开始至2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再来袭,最低气温0℃线,会逐渐南压至江南中南部一带。不少地方还将刷新立冬后的气温新低。

冷空气:拉点“进度条” 对齐“颗粒度”

近期活跃的冷空气,使得之前略微拖后的入冬进程基本赶上了常年进度。预计19日至21日,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下降4℃至6℃,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北部及黑龙江北部等地部分地区下降6℃至8℃。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高气温会降至10℃以下,最低气温也只有0℃上下。而且江淮、江南部分地区低温持续时间较长,未来一周都将维持在冰点附近。

天气越来越冷,好多人都开始“起床困难”。其实,“天冷想赖床”并不是懒,而是人类祖先留下的保命本领,因为有种疾病“很要命”。

心血管疾病易在冬季“索命”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经达到3.3亿。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

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是身体为了抵抗低温,带来的“副作用”。在较低的气温下,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增快,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且波动大。

研究发现,室外温度每降低10℃,收缩压/舒张压升高6.9/2.9mmHg。最高气温低于-6℃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1倍以上,且温度波动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的关键因素。气温降到0℃时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是平均气温15℃时的1.43倍。

此外,气温降低,人们对饮食热量需求高,易进食高脂肪食物,天气寒冷不愿意出门缺乏运动,都会导致代谢减慢,胆固醇、血糖升高,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与此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会受寒冷的刺激而出现,感冒、甲流、肺炎等是心力衰竭发作最常见的诱因。

那么,寒冷冬季怎么保护心血管?或许可以从“赖床”先开始。

天冷要“当心” 安稳过冬有妙招

晚点“开机”

给心血管一个“缓冲”

人在睡眠状态下,心跳和血流速度都变慢,临近清晨时血压会升高。

当人体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睡眠,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在松弛状态,心脏和血管处于维持机体最小负荷的状态。立即起床活动,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特别是心血管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骤然“开机”来不及缓冲,往往容易引起心血管的“磨损”。

比较科学的办法是:床上躺30s,起来坐30s,床边等30s再下床。

其实,这种“赖床”源于刻在基因里的节能机制,这种机制来自住在山洞中恐惧饥寒的祖先们的经验,即尽可能地保存能量,并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的伤害。

晨练虽健康

但不要太早

冬季晨练不能太早,在寒冷环境中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出现供氧不足、心脏缺血等情况,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而且早上的血压普遍较高,高血压患者不宜过早晨练。

建议在上午10点后或傍晚进行锻炼,遵循“适度、不累、坚持”的原则。

冬天到家

别马上洗热水澡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到家马上洗热水澡易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当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就可能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健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