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公布《世界疟疾报告2024》,再次强调重视气候变化对疟疾防控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上升和天气模式变化持续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安全及生计。
今年11月,由盖茨基金会支持,疟疾地图项目(Malaria Atlas Project,以下简称MAP)和波士顿咨询集团(以下简称BCG)共同发布的《气候对非洲疟疾的影响报告》也指出,气候变化将加剧全球疟疾负担,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正承受着疟疾的最大影响。这也是全球首个量化分析气候变化对非洲大陆疟疾疾病负担影响的研究。
对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评论《世界疟疾报告2024》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群的流离失所等多因素重叠加剧了全球疟疾防控挑战,全球应携手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保持关注并创新手段,共同朝着无疟疾的愿景迈进。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全球疟疾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投资总额达到6.9亿美元,在连续4年的下降后首次上涨。
非洲依旧是疟疾“重灾区” 缅甸疟疾爆发或影响周边国家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疟疾报告2024》显示,自2020年以来,全球疟疾病例的数量持续增加。2023年全球范围的疟疾病例约为2.63亿例,比2022年增加约1100万例。不过,自2020年以来,全球疟疾病例死亡数持续下降,2023年为59.7万例,比2022年的60.8万例减少1.1万例。
大多数疟疾病例仍发生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2023年,全非洲地区疟疾病例高达2.46亿例,占2023年全球疟疾病例数的94%,死亡病例为56.9万人,占全球疟疾死亡人数的95%,其中,76%的死亡人数为5岁以下儿童。
部分非洲国家正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方法,包括改革疟疾防控管理体制、强化监测系统,推行药浸蚊帐(ITN)和室内滞留喷洒(IRS),扩大疟疾诊断和治疗服务范围,提高公众认知,动员社区参与等,使当地疟疾病例数得以下降。2000年至2023年,非洲地区疟疾死亡率下降63%,从每10万高危人群中140人下降到52人。博茨瓦纳、科摩罗、厄立特里亚等国家的疟疾报告死亡人数均少于10例。
中国于2021年6月30日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成为WHO西太平洋区域30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不过,包括中国在内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柬埔寨、中国云南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简称GMS)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2015年至2023年期间,GMS区域本地疟疾病例减少26.6%,本地恶性疟原虫病例减少73.7%。然而,2020年至2023年,缅甸疟疾爆发,负担了GMS区域95%的本地病例和99%的恶性疟病例。2025年,柬埔寨和泰国有望实现疟疾消除。缅甸疟疾的爆发,却在给周边国家,特别是泰国能否真正实现疟疾消除蒙上阴影——两国毗邻,来自缅甸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剧疟疾在泰国传播的风险。
为此,《世界疟疾报告2024》建议,GMS区域应积极面对边境疟疾传播的挑战,结合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卫生干预措施,以有效控制疟疾和预防继续传播。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疟疾发病率 本世纪中叶非洲或新增55万死亡病例
《世界疟疾报告2023》首次强调,气候变化已对疟疾传播和负担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值得关注。今年11月发布的《气候对非洲疟疾的影响报告》则明确指出“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