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澳门回归祖国怀抱。一股温暖的春风,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为澳门和内地青年铺开了崭新的发展舞台。从1999到2024,踏着时代浪潮,他们身处不同的经纬坐标,却有着相近的梦想、共同的期待;他们满怀憧憬“双向”奔赴,在广阔天地中交往交融、书写精彩。
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在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江苏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的指导下,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双城双人系列融媒体报道《你好!我来自1999》,讲述澳门青年与内地青年同心同向的奋斗故事,记录澳门与内地共荣共进的生动实践。
2005年夏天,18岁的澳门青年杜家豪,坚定“北上”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小痴迷天文和物理的他,自此便和“飞机”打上了交道。
11年后,同样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广东青年任耀华却选择了“南下”,走进澳门大学的校园。从本科、直博到留校任教,如今,任耀华已在无线充电领域崭露头角。
一个是北上的“85后”,一个是南下的“95后”,杜家豪和任耀华虽然选择了不同的求学路径,但都抓住了澳门回归的广阔机遇,在科技领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逐梦篇章。
求学·粤澳青年 双城奔赴
杜家豪今年37岁,说话不快,身上有着技术人员独有的沉静气质。从到北京读大学,再到上海工作、安家,杜家豪已在内地生活快20年,目前是上海狮尾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兼副总经理。
说起杜家豪的“飞机梦”,还得回到2003年。这一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正在读高二的杜家豪,在澳门举办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展”上看到了神舟五号的返回舱。也正是这次参观,让他萌生了“学习航空航天”的想法。
北航求学期间,杜家豪(第一排中间)与舍友同游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彼时,澳门旅游业逐渐繁荣。杜家豪的同学在报考学校时,大都倾向旅游、金融、计算机等领域,航空航天则很是“冷门”,但杜家豪却拿定了主意。“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杜家豪表示,澳门回归后,他们这代年轻人在求学、事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当时,对于想学习航空航天的他来说,北航就是最好的选择。2005年,杜家豪如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与杜家豪相反,今年28岁的任耀华幽默、爱笑,与想象中的“理工男生”完全不同。目前在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教授。
2016年,任耀华参加澳门大学电机与电脑工程系入学迎新活动(第一排左四)
任耀华对电学的兴趣来源于家人。父亲从事家电维修多年,小时候,任耀华经常趴在桌子旁看父亲修理电器,也会像个“小师傅”一样,偷偷学着父亲捣鼓万用表、电烙铁,乐此不疲。
到了高三报考学校时,任耀华无意间看到澳门大学的招生手册,手册上“电机及电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几个字眼,让一心想学电学的任耀华很心动,“和家人商量以后,当即决定考澳大!”任耀华告诉记者,澳大的电机及电脑工程专业是优势专业,澳门又是一个文化多元包容的城市,自己在江门读了十几年书,一直想到更大的世界看一看。2016年,任耀华考入澳门大学电机及电脑工程系。
扎根·科创赛道 飞驰青春
时光流转,进入大学后的杜家豪和任耀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学习深耕,吸收养分,静待未来的某一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
北航毕业后,杜家豪又前往北京大学读研。2012年,杜家豪硕士毕业来到上海工作,作为一名系统工程师,参与国产大客机C919飞控系统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