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5分钟“微改革”,带来什么?(大家谈·今天,如何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开栏的话

当前,多地中小学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12月1日人民日报教育版头条稿件《看,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探访多地中小学课间“微改革”,引起广泛关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明确要求。课间5分钟的“微改革”,为课间活动做加法、为学习压力做减法,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让更多家长增添了预防“小胖墩”“小眼镜”的信心,让更多学校深入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探索“五育并举”、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把课间还给孩子,利在当下,谋在长远。教育版推出“大家谈·今天,如何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栏目,透过一个个在阳光下奔跑的鲜活身影,透过专家学者、校长老师、相关部门的思考,展现教育教学一线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实践,共同探讨如何更好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助力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对话嘉宾:

王 攀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

吴 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文琼 山东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姜 波 辽宁省实验学校教师

董银银 陕西西安市雁塔区科创路小学学生家长

时间之变:对学生在校活动进行系统性优化

“希望通过这个小切口,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记者:课间由10分钟增至15分钟,时长的调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攀:对学生而言,课间活动不仅是体育活动,更是放松身心、自我调节的好机会。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对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安排做出调整,原则上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考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小切口,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长远看,张弛有度的一日学习生活,或将带给孩子从容自若的一生。

吴键:5分钟的“微改革”针对的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消失不见”的课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出于安全考虑,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课间不允许学生随意走出教室,且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甚至要求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学生被“圈养”在教室,厕所成为孩子“社交角落”,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记者:增加的5分钟从哪儿来?一日课程设置如何统筹安排?

王文琼:课间增加的5分钟,有些是从大课间里腾挪出来的,有些是结合长短课改革实现的,学校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在校活动进行系统性优化。从实践来看,目前学校15分钟的课间让学生和老师都更加从容,能有效改善校园生活节奏,达到劳逸结合、动静适宜的效果。

姜波:课间和课堂、休息和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割裂和对立的。短短5分钟的变化,影响的可能是学校一天的课程设置、学生一天的作息安排。教师应当真正意识到,让孩子休息好、玩好,是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责任。只有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健康、活跃的学习环境,从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空间之变:走出教室、走向操场

“体育锻炼多一些,‘小眼镜’‘小胖墩’就会少一些”

记者:课间多出5分钟后,怎样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键:5分钟的改变带来的是时间的延长,也是空间的扩展。以前,课间时间短,学生只够整理书本、喝水、去洗手间,到操场上玩的时间有限,难以开展有组织的运动项目。随着课间时间增长,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尽情奔跑,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