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阜阳12月13日消息(记者张琳琳)行走在安徽颍上,总能与“管仲”不期而遇:管仲大道、管仲广场、管仲老街、管仲公园、管鲍祠……穿过历史长河,这位名垂青史的春秋名相还依然“活跃”在2700多年之后的家乡。
特别是管仲老街,含“管”量超标。在这里,不仅有管仲画像、《管子》名句,还有管韵汉服,管豆咖啡,管子研学馆。一条老街,沉淀了历史文化,串连起人间烟火,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条老街,含“管”量超标
管仲老街位于颍上县新城与老城交界地带,以明清时期皖北合院民居和商业街建筑为隐形骨架,以管仲文化、民俗文化、老街文化为脉络,恢复颍上千年古城风貌,整个老街的砖、瓦、柱以及脚下踩的石板均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材。老街汇聚非遗文创、民俗文化、国潮互动、餐饮民宿等各类特色业态,是颍上的“网红打卡地”。
管仲老街是颍上“网红打卡地”(张亚辉摄)
穿过老街牌楼,墙壁上的颍上名人画像映入眼帘,占据“C”位的是管仲与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颍上人,管鲍之交的故事,在我们这里家喻户晓。”安徽管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德华说道。
往里走,“管鲍分金”“老马识途”等与管仲相关的成语故事与古朴的青砖墙相得益彰,为老街增添了文化韵味。
管豆咖啡馆里,墙上挂着《管子》名句(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豆咖啡馆里,墙上挂着《管子》名句,馆里还有管子系列的笔记本、抱枕、水杯、帆布袋、卷轴等文创产品供游客选择。
在管韵汉服古典国风体验馆,穿一身汉服拍照打卡成为了年轻姑娘们争相体验的时尚潮流,“尝试春秋战国袍装扮的顾客挺多,来到管仲老街,少不了感受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管韵汉服的主理人毛友莹是一位90后姑娘,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一线城市工作。去年回老家过年,被老街的繁华所吸引。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今年五一,管韵汉服店正式营业。“开业当天,营业额有3万多,日常周末、节假日人挺多。”毛友莹说,她还在短视频平台做了团购推广,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有从淮南、亳州、界首、太和等地来的,最远的来自宣城。”正在店里化妆的妍妍常来老街游玩,“店里出了新妆发我都会来试试,以往都是到大的旅游景区才能有这些体验,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了。”
“管仲”迎宾(颍上县委宣传部供图)
管子元素随处可见、管子文化深入人心。在老街,还有一处管仲研学馆,把管子文化与研学相结合,深入发掘管子思想资源,汲取传统文化和前人智慧。李德华介绍,节假日的管仲老街,还会有扮演管仲的NPC。大门口,“管仲”迎接八方来客;酒坊前,“管仲”邀游客对饮;研学馆里,“管仲”与学子探讨治国之道;正在紧锣密鼓排练中的《管仲拜相》舞台剧也即将上演,让人沉浸式感受管仲之贤,体会颍上地域文化承载的深厚历史内涵。
老街焕新,国潮更“圈粉”
行走在老街,不仅可邂逅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管仲”,还能感受多彩非遗、民俗文化的魅力。
只要没外出,阜阳市级非遗苏氏糖画传承人苏杰宣总会来到位于管仲老街的展位前。小时候就跟着爷爷走街串巷卖糖画,是管仲老街给了苏杰宣搭建了稳定平台。勺为笔,糖为墨,苏杰宣凭借着简单的工具、高超的技艺画出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糖画儿。
非遗传人线上线下推广糖画(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晚饭后、周末、节假日人很多,小孩们都很喜欢,现在大家吃的不是糖,是一种艺术。”自称“糖画小老头”的苏杰宣今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