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不清的光伏板汇成一片片“蓝海”在沙漠戈壁中延展,光伏板下,半米高的耐旱耐盐碱沙生植物梭梭将沙土牢牢固定,鸡鸭鹅自在觅食。
今年以来,内蒙古把“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资源优势,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治理沙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截至11月底,今年内蒙古计划实施的光伏治沙工程总装机2727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于2025年6月底全部投产发电。
沙漠涌动科技“蓝海”
眼下,地处黄河“几字弯”的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最低气温已达零下15摄氏度。然而,位于沙漠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收尾施工。在4.46万亩已完成土地平整的沙漠上,整齐地排列着蓝色光伏板,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蓝海”跃然沙海之上。
“该项目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可实现年均上网电量约31.55亿千瓦时,年营业收入可达7.25亿元。”磴口县发展改革委能源股股长罗彪治说。
在隔黄河相望的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北缘,一条“光伏长城”治沙带正在崛起。“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光伏项目542万千瓦,完成光伏治沙20多万亩。”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长柳天云说。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8.89亿亩,约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0%;沙化土地面积达5.97亿亩,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8%。
然而,正是这样广袤的沙漠、戈壁和荒滩,成了满足风光新能源开发以空间换能量需求的基地。“十四五”期间,国家规划重点在内蒙古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四大沙漠及周边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建设电力外送通道。
“正是抓住这一契机,内蒙古统筹新能源开发与沙化土地治理,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通过工程与生物方法相结合、新型防沙技术与传统治理技术相结合,形成‘沙戈荒治理+新能源’生态治理新模式,既提升了新能源供给能力,又达到了防沙治沙目的,还高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取得‘1+1>2’的效果。”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局长王肇晟说。
新能源“绿洲”紧锁黄沙
初冬时节,磴口县渡口镇新地村村民杨少兵和工友们仍旧忙着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种梭梭。“我们先在光伏板下压好固沙用的草方格,然后在每一个草方格中种下梭梭,等明年开春以后就能成活。”杨少兵说。
沙漠地区缺水、风沙大,很多植物难以存活,但光伏板吸收太阳光线、遮挡日照,能够有效减少沙化土地和沙漠水分蒸发,降低风速,改善原有天然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存活率。
磴口县积极探索适用于光伏治沙的植物。“我们联合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科研力量,探索提出以光伏+梭梭、四翅滨藜为主的低耗水、易推广、可持续、有效益的种植模式,为沙漠光伏+生态治理提供示范。”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
为了达到治理和修复沙漠生态环境的目的,内蒙古对光伏电站进行了一系列“技改”。磴口蒙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马泉山指着一块光伏板说:“我们将光伏阵列抬高,拉大阵列间距,光伏板间距可达12米,给治沙植物留下充足生长空间,用光伏组件为植被遮阴,使地表水分蒸发量降低约20%。”
内蒙古还探索推出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压沙新模式,推广运用沙障铺设机、固沙机、自行式压沙机,进一步降低光伏治沙成本,提高防沙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