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泵站提水,中线巨槽输水。总长2899公里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犹如两条巨龙,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穿过京津冀豫苏鲁皖7个省份,将南水送达北方。
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南水北调工程现场实地考察,亲自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关键节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这个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正在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受益人口超1.85亿
拧开水龙头,看着清冽的自来水汩汩流出,河北沧州泊头市洼里王镇前八尺高村党支部书记冯如祥感慨万分:“以前,我们这儿水的味道发苦、发涩,如今大家再也不用为难吃的水发愁了。”
历史上,前八尺高村的地下水含氟量高、又苦又咸。2020年底,前八尺高村家家户户喝上了南水,水质指标与大城市持平。
前八尺高村村民饮水的变迁,是河北黑龙港流域乡村饮水条件改善的缩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让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湖北丹江口市清漂队队长杨力(左)和清漂队队员在丹江口水库进行清漂作业(2024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奔流不息的南水,不时成为沿线受水区城乡居民的“救急水”。
2017年、2018年山东大旱期间,东线成为确保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2023年,中线实施大流量输水,缓解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干旱不利局面,保障工程沿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奔流不息的南水,流进城市乡村,流进千家万户,让更多受水区的人们从“有水喝”转变为“喝好水”。
“10年前,烧水壶底有一层厚厚的水垢。现在用上了南水,壶底水垢少了,泡的茶更好喝了。”谈起饮用水变化,北京市丰台区居民李先生深有感触。
在丹江口库区河南淅川县鹳河流域城区段,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工作人员记录采样水质情况(2024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丰台区郭公庄水厂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南水进京后,自来水硬度由以前每升300毫克降至每升120至130毫克,自来水的水质变得更好了。
目前,北京主城区近80%、天津主城区供水全部为南水,河南省14个省辖市、河北省10个省辖市通了南水。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区域不断延伸,受水区配套工程不断完善,受益范围正由大中城市向农村拓展,受益人口超过1.85亿。
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永定河等大批河湖重现生机
清晨,丹江口水库湖面如镜。库区一角,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新港社区63岁居民蒋德新,开着机械化清漂船清理着漂浮在水面上的枯枝败叶。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沿岸景色(2024年11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10年来,伴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北方地区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农业用水得到有效退还,带动了沿线治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
在中线,通过汛期洪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