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1.14亿人家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安不安全?记者实地探秘……

“您知道家里的水是从哪来的吗?”在郑州,当抛出这样的问题时,有些人是懵的,但更多的人会坚定地回答:“南水北调!”

是的,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2014年12月12日,清冽甘甜的丹江水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着千里长渠一路北上,滋润沿线26座大中城市,累计向京津冀豫4省市调水68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14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淅川,这个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小县城,用十年坚守,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诠释了水源地保护的责任担当。

丹江之上,生态守护进行时

阳光普照、碧波荡漾。12月6日一大早,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丹江口水库,两艘清漂船正在忙碌作业。

俯身、打捞、收网……今年37岁的贾国衡,从小就生活在丹江口水库边。10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为了水质保护的需要,他成为了一名“清漂人”。贾国衡所在的三川清漂队共有35人,负责400多平方公里水域的清漂工作。

“以前,工作时间相对来说长一点,漂浮的白色垃圾比较多,有塑料袋、饮料瓶等。”护水员的工作并不轻松,水库上清漂,沿岸清捡垃圾,巡视库岸线。夏日晒得人流油,冬日刮得人脸疼。

“现在,随着人们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水面上的漂浮物明显减少,我们的工作也减轻了不少。”贾国衡指着身后的一池清水自豪地说,“你看,环境越来越美了,水愈发清澈,更干净了。”

在淅川县,像贾国衡这样的专业志愿护水队员有近3000人,他们用坚守换来丹江碧水长流。

青山逶迤、水鸟群飞、水天一色。库区深处,河南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水质检测工作人员石亮和同事正忙着对湖水进行取样检测。

用特制容器从10米深水区取水、倒入容器、检测,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通过检测数据分析,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部分指标达到一类标准。”石亮说,丹江口水库的水清得能看到十几米深的水底,那是淅川人用心守护的成果。

“你看这水,清澈透明,无异物,肉眼观察还是比较干净的,可以直接饮用。”接过石亮递过来的取样水,记者喝了一口,甘甜清冽。

其实,如今作为定期取样检测的补充,淅川县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库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自动检测一次并实时上传数据,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对144个事项开展常态化综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整治三无船舶等违法行为……为了保证水质,淅川县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一系列铁腕举措彰显了淅川守护水源的坚定决心。

目前,随着水源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丹江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保护区的鸟类从100多种增加到5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

生态红利,润泽百姓好生活

淅川县在守护水源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路,让库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当地民众共享生态红利。

邹庄村距离陶岔渠首仅3公里,这个因南水北调而搬迁重建的村庄,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刚搬来的时候,心里很迷茫,不知道以后的日子咋过。”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感慨道。但随着村里“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启,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通过“大邹庄”战略,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党支部,当地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观光点。“生态好了,村子美了,游客来了,咱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邹玉新笑着说,“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百万元。”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