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我在这里,看见向上的中国”——创新发展 机遇满满

从进博会到链博会,从跟进“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到加速布局高技术产业,这一年,外资企业创新创造的身影活跃在中国市场。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同比增长11.8%。

拓展新的事业版图,密切关注中国发展新机遇,持续加码中国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成为众多外资企业的共同选择。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

市场环境更开放,供应链体系更强大

12月初,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在广东广州参加了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提及松下在华业务情况,本间哲朗谈到一组数据:1985年,松下在中国的事业规模占集团全球业务不到2%;到2023年,这一数据已增长至23%,中国成为集团在海外的最大市场。

一家在华发展超40年的跨国企业,为何如此看重中国市场?本间哲朗这样总结: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消费大国,也是创新大国、工程师大国。

“松下自197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转型期。”本间哲朗说。一方面,中国不断推进市场改革,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跨国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也在迅猛发展,这使得跨国企业愈发重视实施本土化战略,助力其提升在华知名度和业务收益。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板块可以概括为‘健康智能住空间’‘移动出行’和‘智能制造’三大领域,这些板块是响应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注重环境事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本间哲朗告诉记者。比如,在移动出行方面,伴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壮大,松下通过打造丰富的车载零部件、提供相关解决方案,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在中国做生意,最让本间哲朗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拥有完善、成熟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松下在中国销售的几乎所有家电产品和住宅设备,都由中国团队研发、制造。我们在中国有超过6000家供应商,几乎各类原材料、零部件、整机,甚至自动化的生产设备,都能在中国得到满足。”他说。

开放的市场环境也为跨国企业坚持在华发展提供了信心和支撑。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到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各类对外开放举措不仅打造起更开放、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有利于持续优化引资结构。以松下为例,近4年时间里,松下对中国的18个事业基地进行了新投资。今年10月,松下在苏州举行了电子材料新工厂奠基仪式,该工厂将进一步扩大产能,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提供优质封装材料。

“我们持续加大在华投资,正是因为看好中国经济长期走势。我们相信,中国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利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这将持续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本间哲朗说。

现在,除了松下高管一职,本间哲朗还兼任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根据该商会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4年白皮书》,在华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意愿改善,56%的受访日资企业表示在2024年“增加”或“保持”投资规模。“中国供应链稳定、可靠、灵活的优势愈发凸显,期待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价值链,共享中国大市场的发展机遇。”本间哲朗说。

德国克诺尔集团亚太区执行董事会主席徐保平:

中国市场让我们持续受益

位于重庆的轨道系统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并同步签署新一轮扩大投资协议;位于大连的新工厂竣工投产,在先进制造等方面更进一步……今年,德国诺克尔集团在中国市场好消息不少。

“如果没有深耕中国的初心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