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强化主动筛查与新技术应用 我国有望加速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日前,经国务院批准,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为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们该如何落实这一规划,实现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12月8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强化主动筛查、尽早发现患者是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国应强化结核病主动筛查,加强重点人群早发现、早治疗,加速推进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我国结核病防控形势严峻 应强化主动筛查与预防性治疗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慢性传染病,如果病人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即为耐药结核病。

“在我国,平均每2分钟就会发现3名结核病患者,不到3小时就会发现1例耐药结核病患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主任赵雁林表示,我国结核病防控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人,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人,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

“结核病50%-70%的传播是发生在诊断之前。”赵雁林说,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患者,就能大大降低结核病的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副主任张慧介绍,现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就诊超过14天的患者延迟率约为60%。除了延迟就诊患者,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无症状结核病患者也会加速结核病传播。

世界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介绍,全球的一项文献综述显示,大约82%的结核病患者没有持续性咳嗽,62.5%的患者没有咳嗽症状,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一方面患者就不会去就诊,另一方面,临床医生也不会怀疑结核病,因而导致就诊和诊断延迟,以及漏诊。

陈仲丹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球结核病估计发病人数和当年新诊断结核病患者报告数之间有260万缺口,正是这巨大的缺口尚未被发现,导致如今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在中国,这一缺口自2019年以来有一定的比例上升,2023年在估计发病者中有将近20万未被发现或报告,需要我们加大筛查力度,进一步缩小这一缺口。

陈仲丹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系统性结核病筛查对应对病例延迟诊断、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减少结核病传播都具有重要作用。“结核病系统性筛查是指在预先确定的目标群体中,通过评估症状和使用检测、检查或其他可快速应用的程序,系统地识别有结核病疑似患者。因此,系统性筛查并不是广泛的人群筛查,而是强调在既定人群中强化筛查。”

哪些人群有必要进行系统性结核病筛查?陈仲丹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和密切接触者、HIV感染者、暴露于硅尘的矿工、监狱犯人等四类群体要接受系统性结核病筛查。除了上述四类人群,根据地方流行水平、流行特点的不同,结核病流行率大于等于0.1%的地区寻求医疗服务者中有结核病风险因素(如营养不良、糖尿病、既往结核病史、慢性肺病等)、以及结核病流行率大于等于0.5%的地区中的普通人群等群体有条件也应进行结核病系统性筛查。

陈仲丹认为,当系统性筛查与预防性治疗‘双管齐下’,其对于结核病防控的效果是最佳的。“所谓预防性治疗(TPT),是指向被认为可能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TBI)并有结核病发病风险的个体,按预定的疗程服用一种或多种结核病药物进行治疗,以减

健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