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军某基地近日举行的“海峡尖兵向战行”报告交流会上,海军资阳舰一级军士长马少利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的从军经历和奋斗感悟,他胸前20多枚闪亮的奖章特别引人注目。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全军优秀军士”,从一名专业领域的“小白”锻造成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马少利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报告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这位“兵王”。
马少利:我1980年出生在河南洛阳嵩县的一个小山沟里,打小家里就很穷。记得上小学时为了凑齐学费,我母亲剪去了她最心爱的长辫子,卖了6元钱,才勉强给我交上了学费。高中毕业后,我不忍心让父母太过艰辛,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选择参军入伍。我就是普普通通一个兵,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部队给的。
资料照片:马少利登台作报告(本人供图)
他把自己比作竹子默默生长
1998年,马少利如愿参军入伍。来到军营,面对新环境新挑战,从小经历过困顿和艰辛的马少利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
马少利:新兵第一周,我就被评为“内务标兵”,当时整个中队都来参观我叠的被子。后来我参加了海军组织的舰炮专业理论比武,当时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加班到12点,早上4点多钟就起床。最终,我们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组一共有13个人,我记得当时的平均分是96分以上。监考老师说:“你们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有的小学都没毕业,能考90多分真是不可思议,怎么做到的?”我想,当时就是为了争一口气,那就使劲地学。
为了提升舰炮专业技能,马少利勤学苦练,从认识一张张电路图到熟练掌握各型舰炮的结构原理,他撰写了15万字的专业学习笔记,记录下40多万条数据。凭着勇争一流、刻苦钻研的劲头,马少利很快就在同年兵里脱颖而出。2012年,海军举行水面舰艇维修技能竞赛比武,马少利作为舰炮手参赛。回忆起那次比武,马少利感慨地说,当时备赛时真的是“压力山大”,但箭在弦上,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马少利:这次比武,海军设置的舰炮型号和我平时所学专业的型号完全不同。眼看就要正式比武考核了,可该型号舰炮长什么样,我都没见过,这可怎么办?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着“不可能”,冲锋!
为了尽快掌握该型舰炮性能指标和保障特点,白天,我在机房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晚上回到宿舍还要花两三个小时整理笔记,消化吸收当天所学知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对该型舰炮拆装200余次,将分解结合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提高到4分30秒,双手和胳膊都形成了肌肉记忆,闭着眼睛都能摸准每个零部件。
资料照片:马少利工作照(本人供图)
一个人应该如何成长成才?马少利在读书时曾经看到这样一个说法:竹子生长的前4年,它只能长3厘米。但从第5年起,它将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正是因为在不见天日的黑暗里默默扎根,挨过那最艰难的3厘米,它们才有了后来的青翠挺拔。就像竹子成长一样,在经过两个多月专攻精练之后,马少利熬过了自己的“生长期”,从这一新型舰炮的“门外汉”变成了“兵专家”。在那次比武中,他取得了三个项目满分的优异成绩,最终勇夺舰炮专业快艇组第一名,被海军评为“专业技术能手”,荣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二等功”。
马少利:比武之后,有很多人来向我请教关于装备操作使用和故障维修的相关知识,凡是我知道的,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他,我不懂的就问厂家、院校,一起研究。这样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我掌握的装备知识和故障维修技能就越来越多。
他编写的教材
作为海军统编教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