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如何看待经济数据和经济增长

在当前时间点上,既要做好今年工作复盘,也要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无论是回顾还是展望,都需要对经济数据作深入的分析,对经济形势作全面的判断,对经济政策作密切的跟踪。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和趋势,最近出现一些声音,有的故意散布一些悲观情绪,对此有必要加以澄清,引导各方全面客观冷静看待经济增长。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的边际变化是积极的,政策效果正在显现。存量政策中标志性的以旧换新政策,在9月份开始发力,对消费已经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增量政策后,10月的经济数据出现明显好转,特别是消费、服务业、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较强的回升态势。近期11月的部分高频数据也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活跃度在上升。也就是说,经济数据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比较积极的边际变化,这可以支撑一个判断,即中国经济的回升向好是在真实发生的。而目前的变化,还只是增量政策初步效应的体现,随着政策加快落地、效应持续释放,中国经济的季度增长曲线一定会在四季度有所回升,并对下一步的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其次,对经济数据的分析,要有专业精神。对经济数据有一些疑问,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分析数据的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统计部门的数据与市场机构的数据是相互验证的,并没有偏离大多数市场机构的分析结果。今年有7个月的时间制造业PMI指数都低于景气区间,房地产投资销售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这些都在统计报告中作了如实反映。之前部分数据不理想时,倒没有谁出来质疑,而一旦到了经济数据出现回升的节点,就有人忙不迭抛出一些耸人听闻、渲染恐慌的观点,仿佛见不得中国经济好似的。这并不是一种“客观”,反而带有明显的博眼球意图,甚至不排除有配合做空的动机,对此要加以辨识。

第三,对于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间的差异,要加以重视。宏观数据会在整体上反映经济情况,但由于部分统计民生调查指标呈偏态分布,平均数的应用和对比会出现感受偏差。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人群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加总微观数据时可能存在对冲情况,结果是其波动性和差异情况反映在宏观数据上可能只是小幅的变化,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情况就会被忽视。中央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明确要求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近年来许多政策都瞄准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就是因为看到了这部分群体在经济波动中的脆弱性。这一次的增量政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惠民生”,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就是希望政策能实实在在让每一个家庭都感受到温暖。

第四,信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增强信心。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看到问题就要去解决问题。只会动动嘴皮子说点不着边际的忽悠话,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有些论调对于做事的人来说也很不公平。当前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揽子增量政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奔问题去。有些问题相互之间环环紧扣,就需要去解开链条,如化债就是具有源头效应的政策举措。经济形势的边际变化会带来信心的逐步积累,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对于解决问题的决心不用有丝毫怀疑。

第五,对2025年的经济政策,是可以有期待的。目前市场上对明年的政策有一些预测,先不论是否靠谱,至少都反映了一种期盼。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说要“统筹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和工作衔接”,也就意味着,明年既会加快政策落地,也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我们相信,金融部门下一步会继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支持,也会采取适当措施阻断或弱化金融市场风险累积。超长期特别国债将继续发行并进一步优化投向,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最大限度扩大专项债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