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公共交通猥亵行为多发易发 专家建议

调查动机

“当时地铁上人比较多,我也正忙着上班,没有注意。等出了地铁才发现,自己的腿上有不明液体,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可能遭遇了猥亵。思考再三,我还是选择了报警处理。”

一位来自广东的读者来电反映,前几天她在地铁上经历了一起猥亵事件,目前警方已立案侦查。“当时我穿着大衣,身上没什么暴露的地方,没想到还会遇到这种事,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恶心。”

类似的猥亵事件屡见不鲜。2023年夏季,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夏季地铁公交猥亵妇女案件专项攻坚,破获相关案件1070起,抓获相关违法犯罪嫌疑人900余名。

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有不少“咸猪手”被抓获并惩处,但也有些因为被猥亵人未及时报警、证据不足等原因逃脱法律制裁。不少人无奈:“车上环境拥挤嘈杂、受害者收集证据难,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恃无恐。”如何才能有效惩治公共交通猥亵行为?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有人一直跟在我身后,紧贴着我站着,三番五次摸我。”在北京工作的汪女士几天前搭乘地铁上班时,遇到了“咸猪手”,一名男子一手抓着扶杆,另一只手插在衣服兜里,随着地铁开动故意晃动着身体向前,兜里的手多次“不经意”触碰汪女士的臀部和大腿。

“当时地铁上虽然人挺多,但不至于完全站不下。我换了位置,他一直跟着我,我瞪他,他还冲我笑。”汪女士又生气又害怕,于是拿起手机准备将其行为录下来,对方看到后立刻把手收了回去。“因为急着上班,也没拍到关键证据,因此我没有选择报警。”

多位受访者近日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其曾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上有过被猥亵经历。他们中的一些人将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后,还有网友跟帖表示“也曾在地铁××线/××路公交车上遇到过实施猥亵行为的人”。

尽管公安机关持续打击公共交通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但现实中猥亵行为仍不断发生,一些受害者还陷入自证陷阱——“地铁上人多,我只是不小心碰到了你”“说我摸你你有没有证据”……在这样的言论下,一些受害人因赶时间、避免冲突、不懂如何处理等原因,往往选择不再追究,咽下委屈。

受访专家指出,对于发生在公共交通上的猥亵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都有明确规制,实践中由于受害者取证难、猥亵行为定义不清、对猥亵行为人处罚力度较弱等问题,导致对该行为的打击治理存在一定难度。对此,一方面应完善法律法规,细化对猥亵行为的界定,提高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应在取证环节下功夫,完善监控等硬件设备的同时,提高见警率,实现对不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查处。

猥亵行为时有发生

造成严重心理阴影

这不是汪女士第一次在公共交通上遭遇猥亵。两年前还在上大学的她和朋友约好出去玩。在地铁换乘站,一个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的大爷一直跟在她身后直到来到防护栏外候车。汪女士站着玩手机时,从防护玻璃上看到身后有人影在晃,回头时那个大爷和她的脸只有10厘米左右距离。大爷见状冲汪女士微微一笑,稍微退后了些。

地铁进站,汪女士上车时,突然臀部感到异样。那个大爷竟然趁上下车人多,快速在她臀部拍了一下,随后消失在人群之中。

还有一次,汪女士乘坐公交时,看到有空座就坐了下来。旁边的男士在她坐下后使劲分开双腿,右腿紧贴着她的左腿,还不停地抖腿。汪女士几番避让无果后,选择放弃座位,到远离该男子的位置站着。

“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心理产生了阴影。”汪女士告诉记者,她至今都还记得上述经历的所有细节,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总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