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王佳琳 张妮】编者的话: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韩国作家,让纯文学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然而,进入全媒体时代,关注纯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今年以来,《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杂志走进董宇辉直播间,通过网红带货推销文学期刊,此举在文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这意味着,传统的文学推介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在“刷屏”时代,纯文学如何实现有效传播?文学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近日,“新时代·新作品·新阅读”文化沙龙第三期走进南昌大学,探讨“全媒体时代,纯文学的变与不变”。本次沙龙由《环球时报》社发起,联合中国联通江西分公司、联通沃悦读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共青团南昌大学委员会、南昌大学图书馆联合承办。沙龙邀请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火》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范晓波,就相关话题与大学师生展开对谈,探寻新时代纯文学作品的变革之路。
纯文学像葡萄酒,耐人回味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韩国女作家韩江,一本《素食者》直面历史创伤,带人重新认识生与死的联系,其富有诗意、干净的语言风格也引起文学界关注。范晓波说,有评论家曾这样形容韩江的作品风格——她的语言就像她的长相和身材一样“清瘦”“没有一丝赘肉”,是非常高效的文学语言。对于长期关注纯文学作品的范晓波来说,《素食者》带给他的触动比其他获奖作品更多,“作为一名作家,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复杂的。作者是一位70后同龄人,竟能将人的命运和人在现实中的困境写得如此深刻和深入。”
这就是纯文学的魅力——于自然叙事中展示人们内心深处的风景。然而,这样的作品并非当今社会的主流读物,范晓波表示,“我身边80%的人是不看纯文学作品的”。大家可能喜欢看看快餐式小品文,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有一定篇幅和深度的纯文学作品。
如果非要讲出一般文学作品与优秀纯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可能是葡萄汁与葡萄酒的不同。范晓波举例说:“一般文学作品就像是用葡萄榨成的果汁,很清甜爽口,但没什么后劲。而纯文学作品的处理则不然,葡萄采摘下来后,不会立即就去榨汁,而是先拿去沉淀发酵,时间、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酵母,发酵充分了才端出来。虽然喝的时候感觉不如鲜葡萄汁甜,但它更有烈度,会让人回味无穷。”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喜欢通过刷短视频或读网络爽文来解压,但阅读纯文学作品是有意义且必要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借鉴他人的思想与经验,阅读就是很好的借鉴方式。” 范晓波说道。
他在沙龙现场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有一个非常优秀、才貌双全的女生,大学毕业后与另一半走入婚姻殿堂,原本一切都很顺利,后来却遭遇婚姻不幸。这个女生刚开始的时候很难接受,甚至想过用自杀逃避。她的经历,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作为作家和编辑,范晓波表示:“如果她看过好小说,或许就可以理解人内心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被开解后,女生去读了很多世界名著,也愈渐开朗。
“学生的社交环境比较单纯,不会有太多这方面的烦恼。但工作结婚后,很多人会发现,人性是十分复杂的,也会发觉很多困惑也并不是靠与身边同事、朋友倾诉就能解决。”范晓波说,优秀文学作品恰恰是善于洞察人性的,是更敏感、更有思想的人对人生的体会和看法。当然,作者往往不会把这些看法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人物命运去呈现,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人性。因此,有的文学作品甚至能成为读者的人生导师。
带读者一起体验诗意生活
今年早些时候,文学杂志《人民文学》与《收获》走进网红直播间,《人民文学》在短短4小时之内售出近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