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昌12月9日消息(记者 刘培俊)生态环境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素,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全国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江西省如何变绿水青山“高颜值”为金山银山“好价值”?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访吉安、萍乡、九江等地寻找答案。
点绿成金 生态变现
“环境变好了,野生动植物多了,游客也多了。”曾经以砍树谋生的包训祥,如今是宜春市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生态护林队队长,他向记者分享了村里近些年的可喜变化。
港背村河水清澈,风景宜人(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毗邻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港背村,山清水秀,草木丰裕。过去当地村民“靠山吃山”,长期过度砍伐,导致山秃了、土流了,河塞了、水浑了,野生动物跑了。
痛定思痛,当地积极响应国家封山育林号召,保护这片天然的绿宝石。近年来,当地通过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平台,由乡贤拍得港背村河道经营权和闲置农房使用权,引进竹筏漂流、观光采摘、森林研学等项目,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昔日小山村村跃升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只有做好生态修复,用好用活生态资源禀赋,才能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吉安市万安县韶口村,有个“送瘟神水库”,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20世纪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果,如今,依靠渔光互补项目,送瘟神水库迎来了“财神”。
万安县渔光互补项目(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只见开阔的水面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一眼望不到头,在阳光照射下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能,而在太阳能光伏板下的水域养殖着大量生态鱼。
近几年,当地在水库的闲置水面及周边抬田区域建设54兆瓦“漂浮式”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区和38兆瓦“打桩式”农光互补发电区。
水上铺设太阳能光伏板,水下鱼儿欢快畅游,既发了电,又养了鱼。同时,“渔光互补”模式使低洼地、荒滩等发挥叠加“光伏+”效应,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自2021年6月首批并网发电以来,韶口乡“渔光+农光”项目累计发电1.7亿千瓦时,项目预计每年可发电1.01亿千瓦时,节省标煤3.36万吨,减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约9.23万吨,为当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源源不断清洁电能,持续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生态修复 荒山变“金山”
在江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案例遍地生花。
两年前还是植被受损、山体坑洼的工矿废弃地,如今却是草木繁茂、田园葱茏的幸福村。变化的发生地在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巨源村。
万安县城旖旎风光(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六十多年前,仅有5.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因煤而兴。最鼎盛时,巨源煤矿年产量超过40万吨,拉煤炭的卡车排着长队,日夜不休,热闹非凡。
2016年以来,随着巨源煤矿的关停,当地开启了矿山修复和绿色转型的发展之路。2022年起,通过地方配套资金和引入社会资本,湘东区投资一亿余元强力推进矿山修复项目。
短短两年时间,巨源花冲坡生态修复工程进度达80%,曾经裸露的山体重披新绿,田地间试种的玉米郁郁葱葱。
随后,依托修复后的矿山,当地政府先后在巨源村孵化出黄蜀葵种植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让废弃矿山蝶变“花果山”,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吃上生态红利的港背村(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江西生态“高颜值”,需要锚定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