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镇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乡镇是连接城乡的枢纽,也是承载中国文明传承与现代化发展协调统一的关键一环。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你好,小镇》系列主题报道,走进全国特色乡镇,以“接地气、烟火气、有朝气”的融媒体表达,讲述小镇的人与事,从不同维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镇实践路径与经验,展现气象万千的魅力中国。
在晨曦初破的温柔里,神垕镇从群山怀抱中醒来。晨光下,经过近20个小时的釉烧后,一件件钧瓷仿佛有了生命,从白泥“变”彩瓷,为新一天的神垕增添着新色彩。
垕,在《新华字典》的释义里,特指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镇。这个由“后”“土”组成的地方是北宋御用钧瓷所在地、中国钧瓷文化发祥地,因千年窑火不熄被称为“活着的古镇”。近年来,神垕镇以钧瓷为载体,以文旅融合发展为目标,让小镇活力不断,格外出彩。
神垕镇被群山环绕(央广网发 神垕古镇景区供图)
千“钧”万变 匠心不改
“钧瓷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出窑,像开盲盒一样,每次出窑,我们都充满着期待与希望。”一大早,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孔春生就站在自家窑口前,等待着新一批钧瓷诞生。
孔春生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从事钧瓷行业已有30多年。记忆中,上小学的他曾在国营瓷厂实验室看到父亲孔铁山烧制了一件枣红色的钧瓷马,第一次对钧瓷有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帮父亲整理笔记,学习化学知识和钧瓷烧制技艺。
孔春生正在看开窑后的钧瓷(央广网记者 郝振青 摄)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作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其精髓在于不可捉摸的窑变艺术。北宋时,神垕镇的工匠们开创性地以铜元素作着色剂,用氧化还原法成功烧制出了铜红釉,让中国瓷器多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因为热爱,孔春山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传承钧瓷的接力棒。为打破钧瓷“十窑九不成”的魔咒,他和大哥孔相卿发明了液化气“钧瓷窑炉”,探索出了钧瓷升温曲线操控方法,同时确立了当代钧瓷的生产工艺体系,把钧瓷的生产制作标准化、规范化,带动了镇里大批钧瓷企业走上“快车道”。
孔家钧窑、大宋官窑、金堂钧窑、星航钧窑……如今,神垕镇不少钧瓷企业实现了由传统小作坊向现代化企业的跨越,逐渐形成了“一窑一品、一窑一景”的独特风格。目前,全镇有钧陶瓷企业228家,年产钧瓷200万件以上。
“神垕镇四面环山,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钧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时,钧瓷是小镇的灵魂,它承载了很多艺人多年的梦想。镇里的人都想把钧瓷的文化与技艺传承好、发展好。”孔春生说。
孔春生正在为瓷器拉坯(央广网发 赵梦阳 制作)
千“钧”万变,但小镇一代又一代“守艺人”的匠心不变,他们守护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命脉,并通过自身努力把钧瓷从博物馆“请”出来。孔春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他带着团队研发出了铜系青蓝釉和铜系金红釉等,烧制出茶具、餐具、香具,让昔日宫廷御用的钧瓷“走”入寻常百姓家。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10月,钧瓷成功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
古镇不“古” 向“新”而生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商贾遍地走,日进斗金钱。”这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民谣,镇里人都会吟诵。
如今的七里长街依旧繁华热闹,街两边明清风格的瓷器店铺、碉楼、庙宇等鳞次栉比,街上店铺的老板和游客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游客在神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