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中国“赴月球盖房”计划令世界瞩目:2028年“嫦娥八号”将带机器人登月,用3D打印技术造砖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谢昭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随着人类对月球新一轮探索热潮的兴起,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也越发具有可行性。美国“太空”网站4日注意到,最近中国公布了利用模拟月壤建造月壤砖的进展,该技术为月球基地提供新的建设思路。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试验,使建设月球科研站成为可能的现实。

模拟月壤砖已送到空间站

报道称,由于将物品从地球运送到月球是非常昂贵和具有挑战性的工程,因此直接使用月球上已经存在的材料,即所谓的原位建造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极大节省成本的方法。中国正在计划利用月球表面的风化层制造月壤砖,探索建造月球基地新方法。

美媒注意到,11月15日,中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向天宫空间站执行了补给任务,它运载的货物中包括“由月球土壤模拟物制成的砖块”。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是岩石碎片、矿物粉尘、玻璃颗粒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具体成分在月球表面的各个地区有所不同。中国科学家认为,来自中国东北长白山的火山灰与月球土壤成分接近,因此被用来模拟月球土壤进行试验。

报道称,随着月球土壤成分的变化,其熔点也在变化,如果处理温度偏高,有可能使低熔点矿物蒸发,在材料中留下空隙;而处理问题偏低,又可能使高熔点矿物无法熔化,从而在月壤砖内部形成结构薄弱点。因此送到天宫空间站的这些月壤砖由五种成分各异的模拟月球土壤的材料制成,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烧结方法。按照计划,这些砖块将被放置在天宫空间站外,暴露在宇宙射线和剧烈的温度变化中长达3年,以充分评估它们的变化情况,为未来月球基地的建造计划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报道还提到,下一步中国将在2028年的嫦娥八号月球南极登陆任务中携带一个机器人,测试利用3D打印技术将月球风化层的土壤制成月壤砖。这将是中国建立国际月球研究站的先导任务,相关工作不仅可以支持月球探测,还可以为未来前往更遥远的目的地(包括火星)的任务奠定基础。

美国曾想建“月球核基地”

“太空”网站提到,人类很早就设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但具体如何操作,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只停留在规划阶段。例如冷战期间美国就设想过在月球背面建立核导弹基地,可以保持对苏联的长期监视,同时又躲开苏联的直接打击。但五角大楼集结了各大防务巨头展开联合讨论的结果是,当时美国没有能力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够在月球建立可以长期居住的基地,更不要提部署核导弹了。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级项目经理约翰·德尼克等人提出设想,在“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建立地下基地。该基地面积为1300平方米、可容纳21名宇航员,依靠核反应堆供电,并配备一个藻类空气过滤系统,但这些设计全都停留在纸面阶段。美国太空专家约翰·罗杰斯顿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当时美国完全低估了月球基地的建造难度。美国最初计划建立月球基地时只准备了60亿美元,而现实中为实现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就耗资240亿美元;美国在一年中仅发射了5枚“土星”重型运载火箭,不是最初设想的一个月5枚。

美国“连线”网站介绍称,建立月球基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址,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和磁场的防护,月球基地的建筑物必须能够抵抗强宇宙辐射的长期照射以及小型陨石的撞击。同时月球温差极大,再加上月震频发,月球基地的建筑还必须具备极好的保暖和抗震能力。为解决这些难题,各国航天机构提出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在月球基地的建筑物外部堆砌厚重的保护层。首先从地球运送建筑所需要的支撑结构,然后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制造的材料完成建筑物的外墙,最后再用厚达几米的沙土或表岩屑层层覆盖,

国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