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至年终,一年一度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
邀请世界共同观察中国的当下,相聚花城思考世界的未来,已经成为中国与全世界有识之士一年一度的约定。
这也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走过的第十一个年头。将时间维度拉长,我们会发现:过去十年间,会议主题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变局、大考验、大合作——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今天“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始终立足于中国进行的实践,始终心系仍在急剧变化的世界。
与此同时,世界也在一次次发出时代之问的同时,对中国由好奇到走近,再到亲临中国,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在“走读”中“读懂”,从“看见”到“发现”。
走进会场,“读懂中国”已经超越一场国际性会议本身,而成为一场中外共同聚焦、碰撞的思想盛宴;走出会场,面对中国当下,世界还要读懂什么?
从举办地先读懂中国的当下
时代是思想之母。观察中国的思考和主张,也要从中国发展的当下开始。
“读懂中国”举办地广东,正是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先行地,而如今,这里又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观察中国,不妨从观察中国的“南方窗”广东、观察大湾区开始。
就在会议举行的前一天,深圳市赴香港旅游“一签多行”、珠海赴澳门旅游“一周一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赴澳门旅游“一签多行”政策正式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年多时间里,粤港澳三地已经多次突破原有体制机制障碍,时空距离越来越短,要素流通、市场一体化程度更进一步。
而事实上,广东则是先行中承压,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4%。与自身定下的全年5%的增长目标差距不小。
对于广东而言,在承受转型期的阵痛的同时,也要摆脱对既有发展路径的依赖。广东选择不断与港澳融合,深入大湾区发展大局,这就意味着要与港澳共享市场,共享机遇。更意味着要更深入地直面世界市场的波动和冲击。
越是面对外部挑战,越是锚定对外开放。这正是先行广东的发展之道。在过去数十年中,习惯了中流击水、开“顶风船”的广东,更明白“环球同此凉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的道理。只有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潮流中激荡,才有可能找到新一轮发展的密码。
从南粤大地,到粤港澳大湾区,再到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每一次鲜活实践都在向世界阐释中国的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就是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鲜明态度。
从新的议题里读懂中国的“承诺”
在开幕式主论坛之外,同期举行的各专题会议则聚焦当下,会议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法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从上述“读懂中国”各个专题会议的主题不难看出,中外有识之士除了就宏观议题进行思考,更切中当下产业发展实际开展讨论。现场不少内容甚至已经涉及产业的完善和跨界的融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或许能得出新的思考:要知道“新质生产力”是在2023年下半年正式提出,彼时“低空经济”刚刚成为产业关注的焦点和政策着力的重点,“新能源产业”至今方兴未艾……
仅仅一年时间,概念已经转化落地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和实践:新质生产力推动多个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百姓家,优质新能源产品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