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石塘镇百年石屋 探背后的匠心和东方文化魅力

浙江温岭的石塘镇是一座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明清时期,福建惠安县的渔民大批迁徙到了这里。为了防台风袭击和海盗抢劫,他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建造房屋修筑道路,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走进石塘镇百年石屋,探寻石屋营建的匠心巧思。

石塘镇位于浙江台州温岭市境内,三面临海,背靠群山,长年的风雨侵袭和水土流失,使得山体的岩石露于地表。因而得名“石塘”。早在宋元时期,石塘就已有居民生息,明清时期,来自福建惠安的大批渔民陆续迁徙到这里,让石塘成为了山民海户杂居的地方。

总台央视记者 唐国荣:我现在是在石塘镇的一条穿山隧道里,在过去没有这些隧道的时候,石塘与外界的沟通不是很便利,靠的都是翻山越岭的盘山公路。因此像是木材、砖块等建筑材料想要运输进来极其困难,当地居民就最大限度地就地取材,开山凿石,用本地的石头来营造房屋。

除了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当地选择石头建房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能抵御台风暴雨和海盗侵袭。各个村落星罗棋布地建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岙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山形和地势,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形成了“层层房屋鱼鳞叠,半依山腰半海滨”的秀美风光。

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保护科 张淑凝:这个民居是我们石塘特有的建筑,就是石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墙全是用块石砌筑的,都是花岗岩,在防御台风的时候非常地有优势,因为它比较坚固。像利奇马台风都超强台风17级的,它都岿然不动。

石头房子石板路,走在石塘的阡陌小巷里,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驻。古镇沿街两侧的百年石屋里,人们依然延续着祖辈的传统生活方式,挑水结网,晾晒鱼干。

每家每户虽然院落不算大,但都收拾得干净整洁,充满生活气息。

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保护科 张淑凝:这是一个典型的石屋里面三合院的建筑,由正屋加上两边的厢房组成。墙体是非常厚实的,外面很规整,很整洁漂亮。但是里面那就另外一个场景,它是填充的不规则的乱石,然后用糯米灰浆蛎灰把它给粘起来,条件好的家庭呢,会对内墙进行粉刷。

张淑凝介绍,石屋的墙体通常由厚度为60厘米左右的条石错缝砌就,厚实的墙体加上细密的填缝材料,保证了石屋冬暖夏凉。而一扇扇石屋的窗户里也蕴含着防台风的设计巧思。

台风来时用木板封窗阻挡风雨,台风走后再将隔板卸下,便捷又实用。除了注重实用,在老屋的地面、屋檐转角和窗棂上,还总能不经意地发现一抹抹胭脂红的装饰。

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保护科 张淑凝:这块它的铺地就比较有特色,在中间相当于甬道这一块,铺了福建的胭脂砖。因为石塘这个地方盐碱性比较高,烧不出这样的砖来,所以它们大部分都是作为装饰来用。

许多闽南移民在石塘定居后,将家乡的民居建筑特色带入石塘,用胭脂红砖铺地,屋顶两山升起燕尾脊,这些装饰无不寄托着他们对闽南故土的乡愁。

在石塘镇,石屋的兴建从清代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最早的清代石屋,平面多为三合院或者四合院,以木石结构为主,层高一般不过两层。规模大的为双天井,家道殷实的院落还带有碉楼。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一些富商大户人家的石屋逐渐演变为多重院落,增加防御用的碉楼,出现哥特式窗户等新的装饰和造型。

据统计,目前石塘镇现存的单体石屋共有19000余间,这些石屋独特的建筑风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被誉为“中国的巴黎圣母院”。吴冠中、沈柔坚等艺术大家曾多次来到石塘采风写生。在《渔村十日》这本书里吴冠中这样形容石塘:“我来到了石塘,

国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