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相遇,观神州巨变;听晨钟暮鼓,感儒学鲁韵。璀璨中华文明,何以弦歌不辍?
冬藏哲意,朝蕴华章。11月30日上午,在孔子故里曲阜,“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海内外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叙儒学根脉,同谱儒风新韵,齐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歌。
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现场演奏。主办方供图
薪火相传 跨越时间空间赓续文脉
“孔夫子直播,我场场不落。我很好奇,你的治世理念,还管用吗?”
“当然,我们的文明具有连续性。我讲的‘仁’和你说的‘善’,有很多相似之处。”
“说的好,仁义,正义,是全人类共同的守望。”
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主办方供图
钟磬齐鸣,古乐悠扬。借助AI技术,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庙讲学现场“现身”,并通过微信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聊”起了天。在对话结束后,苏格拉底还把“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在朋友圈分享。
随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走上舞台,为大家介绍了更加真实的孔子:他擅长射箭、擅长驾车,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大汉”,还是热爱音乐的“文艺青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主办方供图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仁学,也是一撇一捺的‘人’学。”杨朝明表示,孔子继往开来,因为有了他的学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谐、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他的学说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整理修缮情况。“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唤醒一批沉睡的史书、打捞一批新鲜的史料。”杜泽逊直言,这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必须要甘于寂寞,不慕纷华,才能深入进去。
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主办方供图
“我和夫人程老师都做古籍整理研究40多年了,光修《清史》的目录就修了20年。”杜泽逊说,“医生救人的命,我们救书的命,为古书续命。当下首要任务,除了整理原典,还要培养人才。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古籍的保护和数字化转化、关注青年研究学者。”
启动仪式现场,还有来自美国的《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
《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主办方供图
“从‘弱冠’到‘不惑’,我一直在中国度过。我现在是山东女婿,受儒家文化潜移默化,我对长辈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爱护。”他动情地表示,《文史哲》国际版创刊今年整10年,得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重视,“借助这份杂志,中国学者可以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声音,西方学者能够加深对汉学的理解,更好地读懂中国。”
儒风新韵 新时代“仁义礼智信”显光芒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想问什么啊,小友,子墨。”在情景演绎下,孔子与当代读书人饶有兴致地对话,引出了一个个发生在当下的动人故事。
节目《弦歌不辍》。主办方供图
新时代的“沂蒙红嫂”于爱梅回忆道,“俺奶奶王换于,抚养了近百名八路军后代。”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她从小听奶奶妈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所以,从小于爱梅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军队产生了深厚感情。
节目《一枚红嫂针》。主办方供图
现场,于爱梅伸手展示戴在手上的传家宝——一个顶针,“我也用它给解放军做鞋垫。”她的声音里充满着坚定的信念,“我已经72岁了,但志向永远不变。我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