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沙沙】告别经济高增长阶段后,中国如何面对潜在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不足的挑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其新书《增长奇迹之后——总需求管理与结构改革》中,以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日韩等经济体为样本,总结上述经济体在经济增长奇迹之后遇到的调整和对策,给中国经济提供经验和启示。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在报道中称,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战,而中国将选择大幅提振国内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张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经历过增长奇迹的国家发展轨迹高度相似,工业化高峰期过去之后,经济增长开始减速,而需求不足将导致连锁事件。大萧条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开错了药方,加剧了萧条;日本通缩时期,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一直犹豫不决,大幅拉长通缩时间。以史为鉴,张斌认为学术界已经总结出 “药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理发师,谁水平高
环球时报:哪些国家经历过高速增长奇迹?有外媒认为,中国经济已结束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对此,你怎么看?
张斌:整个人类历史上,经济能以每年5%或者6%的高速增长持续20年的国家非常罕见。二战以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比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日本则从战后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2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经历了迅速发展;再往后就是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今天,经济已经有40多年的持续增长期。2012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后中国的高增长期或者工业化高峰期基本结束,接下来进入到一个中高速增长阶段。
回顾历史,这些经历过增长奇迹的国家发展轨迹其实高度相似,由于成功的工业化,带来一个高速增长期,持续二三十年后,经济增长开始减速。中国经济的赶超进程并没有改变。
环球时报:为什么2012年是一个分水岭?
张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2年前后人均收入接近购买力平价标准下的8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则意味着工业化高峰期的结束。为什么是这个数字?一国经济发展达到这个阶段,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第二需求端更多转向对服务的需求。
以中国为例,现在即便是农民工这样的中低收入群体,月收入也已经能够覆盖食品、家电等生存需求。这时候再让普通老百姓消费升级,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靠的是服务业。
进入这一阶段,需求发生重大调整,对工业品需求占比下降,对服务需求占比进一步提高。举个例子,在手机没有普及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有钱,能够买手机的人也就越多。但等到每个人都买得起手机的时候,大家不会因为收入翻了3倍就去买3个手机,人们更多愿意去为手机APP提供的服务付费。
而进入这一阶段后,生产效率提升也相对困难。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没有太多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的经验。比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理发师的理发技术水平,很难说谁更好一点。对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如科研、教育、医疗、金融等,发展中国家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进步也较为缓慢。因此,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产业升级,都会驱使资源更多从工业向服务业部门转移,特别是向那些技术、知识含量比较密集的服务业部门转移。
假如A不愿意花钱了……
环球时报:中国近年来采取了很多措施刺激需求。今年10月份,国家相关部门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等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