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到 记者 杨沙沙 李萌 甄翔】编者的话:日前多家外媒报道称,为应对特朗普上台后可能加征关税的举措,美国进口商纷纷开启囤货模式,力求在特朗普就职前进口更多中国商品和原材料,以降低加征关税对业务和生活的影响。那么目前中国供应商是否迎来了更多美国订单,他们又将如何应对对美出口可能发生的变化?《环球时报》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调查。
提前囤一两年的货?业内人士:不现实
家电行业资深从业者梁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特朗普赢得大选后,美国一些进口商确实增加了采购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然而,家电行业进口商目前没有出现提前囤积一两年的货物的情况。这种做法并不现实,因为产品会变化、迭代。如果去年的货物留到今年,可能会面临打折或过时的风险。”
他表示,目前行业对特朗普上台后加征关税有预期,美商提前囤货的情况存在,但影响有限。首先,特朗普具体如何加征关税尚不明确,对于中企来说,在国内生产小家电具有成本优势,比其他地区要低10%至20%,加征10%的关税影响有限,这部分成本可以消化;其次,近年来,美国一直推动产业链“去风险”,这一动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因此许多企业已提前做出应对,特别是在东盟地区进行了布局。此外,美国企业对囤货也较为谨慎。“因为疫情期间,美国大进口商就进行过囤货,造成了库存积压。因此,在疫情之后,这些客户对库存的管理变得更加谨慎。”他说。
浙江省永康市一家保温杯企业的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行业美国进口商出现一定的囤货现象,但是目前特朗普可能加征关税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从事玻璃制餐具和餐厨用品外贸业务的李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其从事的行业中,目前并没有观察到美国客户大量囤货或将明年的订单提前到今年采购的情况。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部分浙江义乌商家也表示“反应尚不明显”。
在接受《日经亚洲评论》采访时,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从供应商处了解到,目前美国进口商的订单量超过平时水平。美国公司希望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创造一些缓冲空间。报道还称,微软、惠普和戴尔正争先恐后地在明年1月前获得尽可能多的电子零件。
美国商业内幕网报道称,美国一些小企业主为避免未来中国商品和原材料被加征关税,开始囤货。39岁的小企业主巴尔巴生产杯子,其绝大多数材料从中国进口。她打算提前从中国采购能用一年的原材料,不得不为此负担可能高达20万美元的仓储费。经营化学品的福特表示,他考虑囤积化学颜料,打算在明年1月前下订单。不过,提前采购特朗普任期内的原料是不可能的。
10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2.7%,其中芯片和家用电器等科技相关产品领跑。10月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长8.1%。一些外媒分析认为,可能是美国商家加紧囤货导致。对此,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进口商担心特朗普上任后的关税政策可能只是10月中国出口增加的部分原因,因为10月份特朗普还没有竞选成功,而且10月份的对美出口数字比9月份要低,所以不能将10月份的增长主因归结为囤货。
何伟文说,贸易交货是一个过程,并非特朗普一胜选就能立即囤货。囤货涉及执行合同、生产、海运等多个环节,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进口商决定囤货,货物经过海关再到达进口商手里,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想知道囤货是否增加了中国的出口,可以再观察一下11月、12月和明年1月的数字。考虑到10月存在特朗普胜选的趋势,一些美国企业提前囤货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