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漠边缘,人与沙的较量从未停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面积的约64%、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约41%,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有着神秘壮阔的景色,但也暗藏危险。狂风呼啸时,沙尘暴遮天蔽日,席卷之处,农田被掩埋、交通被阻断,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多年来,为治理风沙,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给沙漠“锁边”。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的长度。
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剩余的285公里“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天(11月28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如今,这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究竟难在哪儿?如何应对?
给沙漠“锁边”,难在哪儿?
从地图上看,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从南、西、北三面环绕成一个巨大的口袋,东部季风送来的暖湿气流早在数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被“消耗”殆尽,高耸的天山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塔里木盆地中心诞生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千百年来,沙漠随风向变化不断侵蚀绿洲,如何固沙治沙、锁住沙漠是新疆最大的生态课题。
被沙漠包围的策勒,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但临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漫漫黄沙随风流动,不断吞噬着沿途的绿色生命和祖先创造的文明印迹。
英阿瓦提曾经是策勒县一片绿洲上的村庄,1997年由于沙害和缺水而搬迁到七公里之外的地方。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村庄原址已变成一片沙漠,仅有一些破败房屋的残骸。风沙威力,可见一斑。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可以理解为在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阻挡风沙对绿洲的侵蚀。但“锁边”并不容易。
首先,大,是“锁住”茫茫沙海的头号难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积的约76%、占全国沙漠面积的约49%,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左右,相当于一幢约1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大风速可达8级以上。沙漠地表因风蚀形成不同样貌的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类型复杂多样。
其次,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增大造林种草难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毫米—80毫米/年,而同为“三北”区域的内蒙古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8毫米/年,甘肃约300毫米/年,山西约508毫米/年。
最后,更让人头疼的是漫漫黄沙形成的沙尘暴。
据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非常高,从西边进来的冷空气和东北方向进来的空气极易形成空气对流,就会形成风,非常容易形成沙尘暴,治理难度大。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受风向影响,逐步南移,流动沙丘吞噬城镇,留下了尼雅、丹丹乌里克、阿克色皮力等古城遗址,它们曾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