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晨阳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少有人关注的是,总长140万公里、400-600条海底光缆才是承载全球信息互联的关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海底光缆是5G网络、云计算、视频流、金融交易乃至科研、外交等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它们又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受损,如何减少这样的风险,成为全球都高度关注的话题。
从电报网络到全球光纤高速公路
1851年,第一条海底电缆穿过英吉利海峡,连接了英国与法国的电报网络,有线电报网络由此通过海底通信电缆逐步连接全球。20世纪初,英国率先建成连接英联邦各国、环绕世界的电缆网络。随着电话和电视的大规模普及,海底通信电缆也在不断升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光纤技术的发展,促成海底光缆的广泛应用,传输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介绍称,如今的海底光缆每秒能够传输数十乃至数百TB的数据,提供了当今最快、最可靠的数据传输方法。报道描述称,每秒1TB的速度足以在一瞬间传输大约十几部两小时的4K高清电影,仅仅其中一条光缆就可以同时保证数百万人观看视频或发送信息,而不会减慢速度。
美国电信市场调研公司TeleGeography的报告称,目前全球约有400至600条光纤电缆在世界海底纵横交错,总长140万公里,足以绕地球约35圈。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这些电缆承载了全球95%以上的互联互通的数据流。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中解释说,如果没有这些铺设在全球海底的数百条光缆作为数据高速公路,现代社会早已习惯的5G网络、云计算、视频流、金融交易以及科研、外交等都不可能实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虽然国际通信除了海底光缆外,还有陆缆和卫星等方式,但后两者都有各自的不足。陆缆主要用于邻近国家的通信场景,跨越多个国家的陆缆组网运营尚不够成熟;而卫星通信技术虽然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限于卫星传输速度的带宽,能够同时容纳的用户数量有限,因此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在国际通信中,海底光缆仍将起到主导作用。从全球光缆布局情况看,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凭借优越的地理通达性和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许多国际海底光缆的起点或关键节点。
让西方尤其是美国密切关注的是,虽然海底光缆的运营商为数众多,但具备海底光缆建设能力的企业却屈指可数,长期以来一直由美国SubCom公司、日本NEC公司和法国阿尔卡特海底网络公司主导着海底光缆的建设,之前85%的海底光缆都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公司铺设,“直到2008年中国公司加入了竞争”。美国媒体声称,如今中国华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海底光缆企业之一,“在过去几年中修复了全球近25%的现有海底光缆,并安装了18%的新设光缆”。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学者布拉夫表示,凭借更低的建造成本,中国光缆铺设公司与西方同行相比已变得极具竞争力。美国《华尔街日报》甚至警告称,全球海底光缆需要频繁维护,相关工程船只非常紧缺,全球大概只有五六十艘。“鉴于中国造船业整体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未来这些海底光缆的维护工作可能都将由中国公司来完成”。
部分国际人士近年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无端抹黑中国海底光缆工程。新德里观察者基金会安全战略与技术中心主任萨米尔·帕蒂尔声称,“海底光缆存在遭到监控的风险。中国可通过海底光缆实时收集其他国家的敏感数据。”美国“政客”新闻网9月爆料称,美欧正在制定一项“加强海底光缆网络安全”计划,试图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