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夏温新 徐嘉彤】《历尽千帆依然东方红——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去年6月出版后,立刻引发国际社会讨论,《环球时报》记者当时对本书作者、英国“拒绝新冷战”运动联合创始人、“社会主义中国之友”网站联合编辑卡洛斯·马丁内斯进行了专访。一年多之后,这本书的中文版即将问世。这本书能够为中国读者提供哪些新视角?新中国成立75周年对于全球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的人们又有哪些意义?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再次与马丁内斯展开对谈。
“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西方进步派中有着强关联性和广泛共鸣
环球时报:去年我们采访您时,您的书《历尽千帆依然东方红》刚刚出版。今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即将问世,您希望中国读者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
马丁内斯:《历尽千帆依然东方红》以中文出版,我感到非常兴奋和荣幸。虽然这本书最初主要是为西方读者写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国,但我希望这本书也能对一些中国读者有所帮助,让他们了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是如何激励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
我认为,这本书中对西方恶性反华宣传的分析对中国读者来说会很有趣,他们可能很难理解西方在中国新疆、西藏、香港等问题上的诽谤运动背后的原因。此外,我还希望中国读者能受到鼓舞,因为无论在英国、欧盟还是美国,都有人反对新冷战、反对围堵中国,都有人呼吁和平与多极化。在我看来,“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西方进步派中有着强关联性和广泛共鸣。
环球时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哪些方面的发展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您如何看待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马丁内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主义和一个世纪的侵略、不平等条约、极度贫困后的重要转折点。自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从35岁左右上升到了78岁,人类发展指数(HDI)从“低”级别跃升至“高”级别,并即将进入“非常高”级别行列。中国消除了极端贫困,并从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发展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者。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还在建设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纵观全球,中国为民族解放运动和“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持续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框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项目,中国正在分享其基础设施发展专业知识,为非洲、中亚、东南亚、拉美、中东、太平洋国家摆脱欠发达提供解决方案。中国还是和平的力量,坚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追求和平互利和全球友谊,这是对世界非常重要的贡献。
“不要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塞进欧洲经验的束缚中”
环球时报:英国反战活动家安德鲁·默里在一篇文章中敦促读者,“不要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塞进欧洲经验的束缚中”。您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马丁内斯:这一点对西方左派来说至关重要。欧洲和北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不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原因之一是他们是从欧洲工人运动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他们生活在已经现代化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积累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但中国的革命是从农村真正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曾是一个贫穷、技术落后的国家,面临帝国主义世界的孤立和军事压力。这些情况与西欧和北美左翼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因此,人们必须摒弃教条、实事求是,根据中国国情、历史和传统来理解中国。
环球时报:您最近刊文称:“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