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刘雅婷 姜李 张妮 环球时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王欣然】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这个名字的前面,常被标以诸多称谓,比如“古典文学研究泰斗”“诗人”“教育家”等,但叶嘉莹自己曾为它们排过序,因为大半生时间都用于教学,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都排在后面”。叶嘉莹先生堪称“诗词的女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对古典诗词文化的追寻。25日,南开大学多名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叶先生,是“老师中的老师”。
一生漂泊
24日,南开大学发布讣告,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在天津逝世。
叶嘉莹的一生充满波折与艰辛。她生于战乱岁月,长于动荡年代,曾一度漂泊海外,直到晚年才终于回国定居。叶嘉莹先生1924年生,北京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叶嘉莹先生始终心系祖国。自1979年开始,每年回中国大陆讲学。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1993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2007年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叶嘉莹先生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便在诗书的熏陶下成长,然而,命运对她并不宽待。抗战爆发后,叶父随公司前往后方,音信全无;不久,母亲因病去世,叶嘉莹悲痛欲绝,写下《哭母诗八首》。
1941年,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1948年,因随丈夫的工作调动,她远离故乡,来到宝岛台湾。1969年,她移居加拿大温哥华。1991年,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该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的院士。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亚洲研究系任教期间,她努力向当地其他族裔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培养了一些非华裔的中国古典诗词专业研究者。随着大温哥华逐渐成为新老华人聚居的城市,中华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日益得到当地社会重视,亚洲研究系和亚洲研究图书馆在UBC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叶嘉莹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赤子之心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叶嘉莹始终心系故土。1974年,她回国探亲的申请终于获得批准,阔别26年后重返北京。她创作了两千余字的七言古诗《祖国行长歌》,诗中的“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既表达了重返故土的喜悦,也概括了她二十多年生离死别、风雨漂泊的种种经历与生活。
从1945年大学毕业起,此后余生,叶嘉莹几乎都站在讲台上。96岁的她坐在轮椅上,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文学院原院长陈洪对《环球时报》记者讲述道,他与叶先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从1979年叶先生来南开大学时开始,他参与了叶先生的教学活动、招生、组织等工作,甚至帮叶先生收拾行李。叶先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