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在全球的发展中展现出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AI已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已成为国家战略中的核心要素。
在乌镇峰会期间,众多前沿AI产品亮相,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下人工智能备受瞩目的议题——人工智能未来将走向何方?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之间如何相互成就?新一轮人工智能如何驱动产业发展?
作为中国AI能力建设和推动AI产业落地的中坚力量,华为云给出了坚定有力的回应。正如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的分享:作为互联网和传统产业双强国家,中国的AI产业有机会双管齐下,走出差异化之路。在这一进程中,华为持续在根技术上创新,将AI技术从实验室带入千行万业,解难题做难事,同时聚合技术生态,构建泛在的、领先的、全球共享的AI新生态,与中国AI生态加速走向全球。
中美AI战略形成差异化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麦肯锡称,生成式AI将推动未来十年全球GDP增长7%,约合近7万亿美元。IDC则预计,到2030年,企业在AI上平均每投入1美元,就会带来4.6美元的间接效应。
在科学领域,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双双落入人工智能相关专家之手,诺贝尔奖正式迈入AI时代。为大模型提供动能的英伟达,10月开始市值数次超越苹果;为人工智能制造高端芯片的台积电,成功迈入全球十大公司行列。
实际上,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各国都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发布了AI相关的目标及规划。美国2024财年政府预算中,国防部、能源部等多个机构,累计向AI行业投入超过2511亿美元。10月,美国拜登总统签署首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国家安全备忘录”,强调AI将对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称,美国要建立全球人工智能使用政策。此前,2022年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加强美国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竞争力,并遏制中国等国家在先进芯片技术上的发展。
我国对AI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以应用带技术”加快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增长动能转换,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此过程中,中美AI战略也在逐步形成差异化。美国AI技术更多地服务于其高价值的第三产业,这也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包括如法律、金融、医疗、设计、咨询等。
相对而言,在中国,包含互联网在内的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互联网普及率、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同时,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高比重,制造业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有着最丰富的工业场景和最海量的工业数据。
正如石冀琳所说,作为互联网和传统产业双强国家,中国的AI产业有机会双管齐下,走出差异化之路。
尤其今年以来,大模型不能单纯卷参数、卷算力、卷能源,也要重视应用,已成为业界共识。中国大模型企业,更为理性务实。他们认为,没有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大模型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中国企业与千行万业链接的更为紧密,边实践落地,边有侧重的发展通用大模型,形成发展的闭环。
中国AI产业,追逐星辰大海
客观地说,中国与美国在AI上存在差距。美国在算力方面领先于中国,几大巨头今年已从十万卡集群迈向百万卡集群。如OpenAI与甲骨文签定协定,甲骨文在构建一个能源可支撑50万卡集群的数据中心,微软也向供应链下单30万卡。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