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环时深度】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到“全球南方”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驻印尼、尼日利亚特派记者 李培松 姜宣】编者的话:近年来,“全球南方”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类国际活动以及各国媒体上:从11月24日刚在阿塞拜疆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到近期在拉美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从9月在中国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10月俄罗斯主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全球南方”都成为关键议题。那么,“全球南方”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其兴起将对世界经济以及政治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的发展对“全球南方”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从今天开始的本报“深度认知”系列报道,将为您全面梳理“全球南方”的崛起之路。

已成为世界事务辩论的中心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1日向在巴西圣保罗开幕的“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致贺信。习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当前,“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愿同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今年3月的两会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谈及“全球南方”的地位和作用时表示,“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独立自主是“全球南方”的底色,团结自强是“全球南方”的传统。“全球南方”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已经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是百年变局的希望所在。

德国智库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豪格在其所写的《什么以及哪里是“全球南方”?从社会科学视角来看》一文中表示,“全球南方”已成为世界事务辩论的中心,从气候变化活动人士到各国外交官,“北方”和“南方”是如今媒体和政界的主要讨论话题。学术出版物也反映了“全球南方”当前的突出地位。根据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摘要引文数据库之一Scopus的统计,在过去20年,英文研究中提及“全球南方”的内容呈指数级增长。

理解“全球南方”,要追溯该词的前世今生。根据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帕特里克此前发表的文章,该词最早由美国作家、新左派活动人士奥格尔斯比于1969年提出。当时正值美苏冷战高峰,美国国内还爆发了大规模反越战运动。奥格尔斯比在一本杂志上撰文说:“‘北方’对‘全球南方’的统治……已经趋同……产生了一种无法容忍的社会秩序。”

奥格尔斯比提出“全球南方”这个说法时,西方分析家还普遍认同法国人口统计学家索维1952年将各国划分为“三个世界”的说法,其中包括由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组成的“第一世界”,由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组成的“第二世界”,以及由发展中国家和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与这一分法不同,毛泽东主席1974年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也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认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苏美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社会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呼声高涨,“全球南方”开始作为“第三世界”的同义词受到重视。1980年,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发布了《勃兰特报告》,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较高的国家(绝大多数集中在北半球)和较贫穷的国家进行了区分,并绘制了将世界划分为南北两方的“勃兰特线”。这份报告让“全球南方”一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此后分析人士开始将发达

国际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