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方地区进入供暖季,季节性用能高峰期到来
加强能源供应 保障温暖过冬(探访·保供稳价在行动)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供暖季。据中央气象台消息,11月23日至27日,我国将迎来今年下半年以来首场寒潮和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22日18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度冬期间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与夏季相当,较去年度冬负荷明显增长,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局部面临一定压力;今冬明春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能源供应有保障,预计总体运行平稳。
每年供暖季都意味着季节性用能高峰期的到来,眼下能源保供各项工作进展如何,如何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记者进行了探访。
看生产——
10月份以来,煤炭、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清洁能源“各显其能”
初冬深夜,气温已降至零下。位于山西朔州市的中国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80多台采掘、运输设备运转不停。
“11月以来,我们深挖安全增产潜力,单日最高原煤产量超12万吨。目前平均每天有7列火车往外运煤,外运量占七成。”东露天矿总工程师邵宾介绍。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宏介绍,北方地区进入供暖季以来,各主要产煤省份在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下,10月份日均产量达到1328万吨,为今冬明春煤炭保供工作奠定了基础。
煤炭稳产稳供,电厂供热“口粮”有保障。
在世界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运煤车辆鱼贯而入,12台机组有序运行。公司燃料质检部副主任白宇介绍,目前每天用煤约5万吨。
托克托发电公司承担着呼和浩特市城区5300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凌晨3点,电厂设备部点检员李欣和同事正在室外检查供热管道状态:“每小时就有2.4万余吨热网循环水从这里汇入城区,我们每两小时对新投运设备巡查一次。”
再看天然气,能源企业持续强化产供储销各环节工作,让冬季保供“底气”更足。
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拓展资源渠道,形成以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储气库等多元互通的资源保障体系,今冬明春计划筹措天然气资源量同比增长4.7%;中国石化普光气田抓实老井控递减、新井快上产、增压助高产,日产气量创近两年新高;中国海油渤南作业公司推动渤南油田群向下游用户的日供气量上升至200万立方米……油气企业积极行动,增加天然气生产供应。
清洁能源也在冬季能源保供中“各显其能”。
11月15日,国家电投核能供热工程“暖核一号”启动今冬明春供暖,为山东海阳市和乳山市提供热源,供热面积合计近1300万平方米,预计可节约原煤消耗41万吨。“室温在23摄氏度左右,比过去烧煤供暖温度更稳定。”海阳市居民臧女士说。
同一天,中国石化全面启动今冬地热供暖,超1000座换热站陆续投入运行,可为北京、天津、陕西等11个省份超110万户居民提供清洁供暖,累计供暖能力超1.1亿平方米,同比增加16%,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90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1.6亿千瓦,10月份以来,煤炭、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看运输——
保障电煤运输、确保电网安全、畅通输气管网
冬季能源保供,产量提升,运量也要跟上。
渤海湾畔,黄骅港海风凛冽。经过15个小时的翻山越岭,国